发展现代农业 “智”在锦绣郫都
红光镇汉姜村无人收割机
中国发展网讯 何子蕊 记者 王进 今年仲夏,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农业农村又有了许多“新”变化:在德源镇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掩映在苍翠林盘间,新引种的禾虫已开始与水稻的共生之旅,高位池内,成群结队的红鳕鱼在阳光下欢呼雀跃、泛起耀眼浪花;在汉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无人农场智慧农场管理平台正在运行,田间地头场景数据在大屏幕上实时闪现,耕种管收尽在“掌”握;在战旗粮经现代农业园区,AI“四情”监测设备系统如哨兵挺立,无人机在田间穿梭,碧绿的稻禾随之翩翩起舞……
地处长江上游农耕文明源头的郫都区,被称为“古蜀文明发源地”,是四川省首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要承载地。近年来,该区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探索超大城市智慧农业发展新技术新场景,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体现郫都特色、服务战略全局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截至目前,郫都区已初步建设形成汉姜、棋田、战旗3个智慧农业、无人农业作业示范基地。全区农机装备总动力25.6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农业信息化水平达86.24%,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因地制宜 创新顶层设计
河南小伙张向阳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到了中国种子集团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郫都区政府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方共建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需要人才,他便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这里。如今,张向阳已成为一名高级农艺师,也是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的青年科技人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农业项目系统入库专家。
“近年来,四川省和成都市,尤其是郫都区,在各方面都给我们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张向阳说,“你现在看到的是我们专为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开发的稻渔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对水肥、溶氧、亚盐等指标24小时实时监测预警,并智能启动运行相关设施设备,还能实现对生态循环种养全过程可视化、溯源化。”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智慧农业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以来,发展智慧农业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明确支持发展智慧农业的同时,更是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对此,郫都区如何着力?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这几年,我们始终立足郫都‘天府粮仓’核心区的农耕本底、川菜产业的特色根基,以‘稳扎稳打不冒进、精准施策求实效’的节奏推进智慧农业——从数字农田试点到物联网覆盖,从单一技术应用到全产业链数字化,每一步都紧扣超大城市近郊农业的发展规律。我们始终锚定‘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目标,就是要以郫都实践回答‘超大城市如何让农业更智慧、让乡村更兴旺’的时代命题。”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大伟说。
近年来,郫都区按照“全域规划、集中集约”思路,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成立工作专班,确立“一心两廊三片”总体布局,围绕做精特色农业、做大川菜加工、做优花卉盆景、做强农旅融合等创新顶层设计,高标准规划建设以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战旗、农科、东林、广福、古城、世园会、影视城、豆瓣农庄等八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核心的“一廊八片”,全力打造城乡融合的现代化农业乡村发展新样板。
围绕发展智慧农业,郫都区重点加快汉姜等3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聚力打造新时代“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核心区,努力把郫都打造成为全国都市农业发展引领区。目前,全区在探索实践中初步构建起“一核引领、三区协同、七园共兴、多点呈现”的高质量发展格局。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7年的23.5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8.1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24060元提升至2024年的35647元。
项目引领 推动建圈强链
走在郫都区宽阔的乡村公路上,满眼是绿、移步见景,土壤传感器、虫情测报仪、微型气象站等各种智能装置在标准化农田间星罗棋布,记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现代农业大公园。
有了顶层设计,智慧农业如何落实见效?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决定》提出,必须牢牢把握科学方法,强化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扎实抓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四川省“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建圈强链、促进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郫都区的做法与之高度契合,该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引领,强化政策驱动、项目拉动,以链主企业为抓手,推动智慧农业建圈强链。
在政策驱动方面,大力实施“农贷通”平台贷款贴息政策等,通过财政贴息带动发展现代农业,助力农民持续增收;印发实施《成都市郫都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重点支持区内农业生产、农事服务、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出口、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等农业产业链相关项目,助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一系列政策驱动,链主企业和重点项目纷至沓来,如雨后春笋般茁壮生长,并不断发展壮大。比如,耀农农机在川打造智慧农场示范案例10余个;“郫县豆瓣”驰名全球,品牌价值达661亿元。
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金田AI智能蔬菜工厂化生产项目集成应用AI智能管控、物联网、精准环控等核心技术,打造集高效种植、智能管理于一体的叶菜工厂化生产模式,其自动化播种线每小时可播600穴盘共计12万株,为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实践范例。
成都佳佩智慧农业展示推广基地项目,致力于打造集设施种植、科技研发、装备测试、展示推广、科普培训、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智慧农业综合示范平台,是郫都区贯彻实施《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的标杆工程。
目前,郫都区已全面推动建成农用北斗系统固定基站,完成了“互联网+农机”信息化平台搭建,为全区主要农机装备安装农用北斗系统终端,实现土地作业信息可视化、精准化。
以点促面 强化科技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智”在锦绣郫都。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在郫都,科技对于智慧农业的支撑作用尤为凸显。
位于红光镇汉姜村的无人农场智慧农场试验地块内,一台无人驾驶拖拉机正沿着大田垄沟前行,进行作业路径自主优化测试。四川耀农农业装备公司石浪涛介绍,今年1月,郫都无人农场智慧农场管理平台正式建成投用,平台致力于智慧农业“一站式”解决方案,将北斗导航技术、农机无人驾驶技术、数字地图技术三结合,通过AI算法,自主控制、秒间生成,给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覆盖面积700余亩,通过“三大核心”功能,每亩可减少农药、化肥用量20%~30%,节省人力成本50%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2%以上。
在郫都生菜集散中心,四川柏君金诚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唐杰正组织工人运用高科技预冷设备对生菜进行加工发往全国各地。今年刚满30岁的唐杰10年前开始从事农业全链创新创业,他见证了郫都区智慧农业发展壮大全过程。如今,集散中心的预冷设备可在短短20分钟之内将数以吨计的蔬菜从30度左右降至2度,从外到内快速降温、杀菌、储存保鲜,带动蔬菜销售均价提升12%~15%,损耗率由15%降低至5%以内,带动周边农户就业200余人,实现户均增收20%。
近年来,中央和四川省、成都市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4月,四川省《关于加快农业领域低空经济发展的通知》提出,着力科技赋能农机装备、插上现代农业发展翅膀,到2027年,全省打造“农用无人机+”5类应用场景。
“郫都区在这方面始终紧跟政策导向,积极探索。”孙大伟介绍,郫都区以点促面,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农业单产提升行动,强化科技攻关,在“无人+”新模式新场景打造上重点突破,以科技先进生产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科技点亮乡村效果明显。
“通过技术革新,数字化管理平台支撑下的立体稻渔循环种养模式,100亩稻田‘水稻+’全产业链可产出优质稻谷6万公斤、水产品3万公斤,比传统稻渔模式亩均增产水产品400公斤,还可以深加工‘稻鱼粥’等高价值食品。”张向阳说。
正在战旗村田间进行无人机作业的四川仓和谷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唐远雄告诉记者:“以前500多亩稻田的除草和虫害防治10天半个月不一定能完成,现在郫都区无人机作业仅需两天。不仅如此,无人装备集成运用AI智能技术,田块飞行、水和药物等用量精准控制、自主作业,每亩收费仅10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达30%,提升工作效率8~10倍。”
事实上,郫都区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的努力和成效远非如此。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该区在实践中不仅创新制定了国内首部《成都市生菜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还累计获得农机新技术制造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8项,其中两项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当前,郫都区正着力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等开展智慧农业全链技术攻关,力争创建更多智慧农业工厂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