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福建泉州:城乡融合探新路,共富图景展新颜

2025-08-15 15:40 中国发展网 武艳杰

摘要:数据显示,2024年,泉州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同比增长6.6%;3.95万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人均收入达2.34万元;深化“百万村财”攻坚行动,带动一批经济薄弱村村财壮大和村民增收,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中国发展网讯 福建泉州以“千万工程”经验为蓝本,创新性地将城乡深度融合作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路径,通过系统性重塑空间格局、差异化培育特色产业、深化赋权赋能改革,走出一条具有闽南特色、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富新路。

近年来,泉州市各级部门因地制宜,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和分类施策、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三重关系,乡村全面振兴步伐铿锵。日前召开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正是对阶段性成果的检阅,更是对未来路径的深化部署。如今的泉州,一幅独具闽南风情的共富图景,正徐徐展开。

  重塑格局

  以系统思维打通城乡融合“血脉”

实现城乡共富,关键在于破除空间割裂和要素单向流动壁垒,构建城乡一体、融合共生的新型关系。泉州以全域视野和系统规划重塑城乡空间与经济联系,深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及“四大行动”,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强化县域枢纽,构建融合骨架。全市统筹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强化乡镇联城带村作用,推进村级建制优化,构建“县—乡—村”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让县城辐射力、乡镇纽带力、村级活力形成聚合效应。依托“南高新、北石化、环湾崛起、县域做强”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完善市域统筹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统筹推进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暨乡村建设行动,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上泉州领航先行。

创新“整镇推进”,实现精准发力。摒弃零敲碎打,创新推出“乡村振兴整镇推进”模式,核心在于分类施策与精准滴灌。对133个乡镇分类培育,深化拓展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以整村打造撬动全域蝶变。从台商投资区洛阳镇的“一核两翼三线四区”推进城乡融合,到泉港区前黄镇的科创驱动工贸发展,再到南安市蓬华镇的“蓬橙+”农旅细作……一个个生动实践犹如璀璨繁星,点亮了泉州乡村振兴的璀璨星空。

“一县一溪一特色”深化生态人文融合。推进“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实施“四美工程”,运用“153”工作法,推进“五个全域”,强化“三个结合”等创新做法,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河道更清、田园更绿、村庄更靓,更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使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城乡共享的公共产品和吸引要素集聚的独特优势。

  产业筑基

  以特色化差异化激活乡村内生“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本。泉州立足资源禀赋,通过分类施策培育发展县域经济,构建“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坚持“农工贸一体”拓市场,做优农产品设计,发展“土特产”预制菜,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将“土特产”打造成“金钥匙”,推动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全链条、品牌化现代农业跃升,为乡村注入澎湃动能。

打造三级产业体系。通过“一县一园”打造2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策略,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层级培育。在惠安,一条鱼卷带动380户农户人均增收3万元;在永春,一只漆篮将指尖技艺变现成年产值2000万元的产业……这些案例生动展现龙头带动、特色单品、文化IP的成功密码,形成了县域经济有支柱、乡镇产业有特色、村级产品有品牌的立体化产业体系。

“农工贸一体”赋能价值链跃升。着力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推动农业“接二连三”,通过举办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提升产品“颜值”、发展预制菜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文旅融合拓展经济价值,将传统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和文化体验品,“土特产”变成“金钥匙”。如今,“泉乡好货”品牌矩阵持续扩容,3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0个特质农品强势“出圈”。

电商与新业态加速“出村进城”。拥抱数字经济是泉州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跃。鲤城世遗味道打造海丝消费集聚区、安溪藤铁电商领跑全省等实践表明,电商平台已成为泉州农产品“出村进城”的“超级高速公路”和传统手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这不仅拓宽了销售半径,更重塑了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驱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型。

  改革赋能

  以制度创新共享共富“果实”

泉州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敢为人先精神,以改革破题探路共同富裕,确保发展成果惠及乡亲,奋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城市,在“九个共富”上先行示范。

探索县域共富差异化路径。以市域统筹带动县域首创,三个县域开展实践试点——石狮探索构建共同富裕先行区,晋江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德化建设共同富裕山区范例……泉州鼓励各县依据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大胆探索,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提供多样化、可借鉴的共富“泉州样本”。

深化农村关键领域改革。改革的矛头直指农村产权制度与“三资”管理痛点,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方式,建成“一网式”交易平台和市场体系,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洛江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这些举措的核心目标是盘活农村存量资源,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益,为强村富民注入制度性活水。

物质精神“双富裕”并重。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村BA”篮球赛火遍全市、“泉乡有戏”文化下乡常态化,首批文化特派员深入基层……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深层动能和精神内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凝聚人心、提升认同感,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的良性互动。

数据显示,2024年,泉州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同比增长6.6%;3.95万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人均收入达2.34万元;深化“百万村财”攻坚行动,带动一批经济薄弱村村财壮大和村民增收,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泉州正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以城乡融合为路径,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让这幅根植于闽南沃土的共富新图景,更加绚烂持久,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独特的“泉州方案”。(武艳杰)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