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山西:从“煤海”到“绿洲”壮阔转型

2025-08-05 12:2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绿色转型

摘要: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产业曾长期占据经济主导地位。但在“双碳”目标下,山西主动求变,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能源结构从“一煤独大”向“多能互补”转变。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理念,不仅重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知,更在实践中催生出遍及神州的绿色变革奇迹。

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全国生态日前夕,让我们循着全国多地绿色发展的足迹,解码“两山”理念从理论到实践的迭代密码,聆听回荡在绿水青山间的时代交响。

本报即日起,特别策划推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巡礼”系列报道,探寻多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效亮点和典型经验。敬请关注。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郭建军

当不少资源型地区仍在苦恼转型问题时,黄土高原上,山西这个曾贡献全国1/4煤炭的能源重地,正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2024年,当晋城市芮城县庄上村零碳微电网在迪拜COP28会场点亮中国智慧、当满载绿电的特高压线路跨越山河点亮华东万家灯火……一个全新的山西故事已然拉开序幕。

能源裂变:黑色资源与绿色革命的辩证重构

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产业曾长期占据经济主导地位。但在“双碳”目标下,山西主动求变,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能源结构从“一煤独大”向“多能互补”转变。

在晋北塔山煤矿,150米深的矿井中,智能化采煤机正以0.1毫米精度切割煤壁。这里每吨煤的耗水量比传统工艺下降85%,矿井水处理后可以养锦鲤——这是山西83%先进产能的微观写照。

在长治光伏领跑者基地,220万块光伏板随太阳角度自动旋转,光伏板下方中药材茁壮生长。“光伏+农业”模式使单位土地效益提升3倍,成就了全国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的奇迹。雁门关外,百米高的风电机组,单日发电量可满足20万户家庭需求;在运城盐湖,世界首个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将弃风弃电转化为“地下充电宝”。2024年,山西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1.7%,这背后是每度绿电成本较五年前下降40%的技术革命。当晋北—江苏“±800千伏特高压”将75.4亿千瓦时绿电送入长三角,山西正从“国家锅炉房”蜕变为“清洁能源枢纽”。

山西的绿色转型不仅体现在能源结构的调整上,更体现在科技创新的突破上。

在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首座“灯塔工厂”里,机械臂在无尘车间精准焊接地铁转向架。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每道工序数据实时上传云端,产品不良率下降至0.12‰。这个诞生于1934年的老厂,如今为纽约地铁提供着最精密的轮轴系统,德国工程师在此学习智能诊断技术。

当超导磁悬浮列车在0.01个大气压的低真空管道中突破623km/h,研发团队在控制台见证历史——这项技术将使太原到北京缩短至30分钟。而在阳煤化工基地,晋华炉正将昔日无人问津的“三高煤”转化为99.99%纯度的氢能。这项拥有137项专利的技术,已在中东建造20座气化岛,每吨合成氨成本降低300元。

山河再造: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山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大力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汾河临汾段,水质自动监测站传来实时数据,COD浓度8.2mg/L,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而在五年前,这段河道还飘着工业泡沫。改变源自“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的超常规治理,沿岸137家焦化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458公里生态廊道,在太原段甚至引入食藻虫进行生态修复。2024年,汾河入黄口水质首次达到优良标准,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3.6%,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七年改善。

在吕梁柳林县,曾经的采矿塌陷区变身万亩核桃林,树根间埋设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农民王有福感慨:“过去下矿月挣5000元落下一身病,现在种有机核桃年入8万元住上小洋楼。”在吕梁山、太行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山西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这种“生态产业化”模式已覆盖全省28个县,推动森林覆盖率十年提升9.7个百分点。

制度创新:绿色转型的底层密码

绿色转型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碳普惠超市在太原小店区引发热潮。居民李女士用步行积攒的3.5千克碳减排量,兑换了无磷洗衣液。“三晋绿色生活”平台已接入公交、共享单车等18个场景,累计减排量相当于种植740万棵树。这种市场化机制被写入《山西省碳中和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个省级碳中和法规。

当山西电力交易中心显示屏跳动,光伏电站正通过“绿电聚合商”将分散电量打包出售给上海车企。这种“虚拟电厂”模式已整合全省23%分布式电源,参与企业增收超15亿元。而在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全球首个“煤炭清洁利用指数”在此发布,山西正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标准制定者。

在庄上村“零碳礼堂”,村民用光伏收益举办的国学讲堂座无虚席。村支书张卫东展示智能电表:“每户发电量、储能状态实时可见,去年户均光伏收益达1.2万元。”更深刻的变化则体现在观念层面——村里红白喜事改用电力灶具,光伏板成为最受欢迎的嫁妆。

大同煤矿转型公园内,矿工刘建国的新身份是“井下遗址讲解员”。在模拟矿井体验区,他向游客演示液压支架操作:“过去我们给国家挖‘黑金’,现在带大家看‘绿金’。”这种身份转换已在山西省催生16.7万个绿色就业岗位。当晋商故里的票号精神注入新能源革命,“敢为天下先”的基因正焕发新生。

未来展望:美丽山西的宏伟蓝图

山西的蜕变是场多重考验:既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024年产煤13.2亿吨),又要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4.1%;既要投入万亿级转型资金,又要守护300万煤炭从业者的生计。

当德国鲁尔区专家团在吕梁孝义煤化工园惊叹于废水养鱼的奇迹,当《自然》杂志专题报道山西生态修复模式,这个内陆省份的绿色实践,正在为全球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着样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绿色转型之路仍任重道远。未来,山西将继续深化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加强生态保护,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倡导低碳生活,形成全社会绿色消费新风尚。

山西的绿色转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更是一次凤凰涅槃般的重生。黄河在偏关县老牛湾拐出最后一道弯,携带着达一类标准的汾河水奔向渤海。岸边的光伏板阵列如蓝色瀑布倾泻在山坡,与古老的烽火台交相辉映。这片曾因过度索取而伤痕累累的土地,如今用智慧与勇气重绘着生存边界。从煤海到绿洲,山西用实际行动证明,资源型地区完全可以通过创新驱动、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今天的山西,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