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鸡川:人大牵头“六步走” 苹果产业奏响“致富曲”
摘要:如今,通渭县鸡川镇的苹果产业在人大“六步工作法”的助推下,从品种到技术、从管理到销售全面升级,不仅让果农的腰包越来越鼓,更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发展网讯 “以前老果园产量低、卖不上价,现在通过人大帮我们联系专家改造、推广新品种,今年苹果亩产能增两成!”看着自家挂满枝头的“烟富6号”苹果,甘肃通渭县鸡川镇的果农脸上满是笑容。今年以来,鸡川镇人大主席团聚焦群众 “急难愁盼”,以“六步工作法”为抓手,将民主实践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全镇 3.64 万亩苹果园焕发新生机,走出了一条人大助推、群众受益的产业振兴路。
问需于民,把准产业 “方向盘”
“苹果是咱镇 78% 农户的‘钱袋子’,但果树老、品种差、病虫害多,大家都盼着能有好办法!”在鸡川镇人大组织的选民接待日上,果农们的心声被一一记录。据统计,鸡川镇苹果种植面积达3.64万亩,涉及15个村136个社共3456户,占常住人口的78%,户均种植9.8亩,苹果产业已成为全镇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近年来果树老化、品种落后、病虫害频发及自然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镇人大主席团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广泛征集果农的意见,发现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经综合研讨并报镇党委批准,将“助推苹果产业发展”正式确立为民主实事项目,为产业发展定下清晰方向。
能人引路,筑牢技术 “支撑点”
镇人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与“致富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鼓励代表带头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金城村致富能手何云创办的通渭县鑫旺林果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技术、品种、储存、包装、销售“五个共享”服务模式,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协同发展,并提供长期就业岗位18个、临时岗位50个及包装车间岗位7个,实现产业发展与就业增收双赢。
代表宣讲,凝聚发展 “向心力”
“老品种该换啦,‘烟富6号’又甜又耐储存,市场价高!”在田间地头,人大代表苟军军化身“宣传员”,向果农讲解新品种优势。镇人大组建“代表宣讲团”,组织经验丰富的代表深入果园,面对面宣讲产业政策、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主动参与果园改造、品种升级,让“要我发展”变成 “我要发展”。

政府助推,打好政策 “组合拳”
技术跟不上?镇人大协调镇政府“请进来”省农科院、县林果中心专家,开展修剪、施肥、育苗等技术培训;老果园改造难?推动实施“老果园改造”计划,三年内改造873亩,惠及159户群众;为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积极推广苹果保险,2025年投保8500亩,为果农收入筑牢“安全网”。镇人大推动政府整合资源、精准施策,用实打实的政策为产业发展兜底。
全程监督,守好民生 “责任田”
办好民主实事,监督是关键。自将“提升苹果产业”列为2025年民主实事项目以来,镇人大组织代表通过集中视察、专题调研、现场问询等方式,全程跟踪项目进展,推动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鼓励群众参与监督,通过选民接待日等渠道反映诉求。针对群众反映的果套价格偏高、农药效果不佳等问题,镇人大迅速交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处,有效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农户权益。
村规民约,激活共治 “新动能”
“产业兴,苹果旺;懂技术,善管理”“苹果增收路,村民共守护”……在鸡川镇金城村、上店村,这样的语句被写进村规民约。镇人大引导各村将苹果产业发展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把“软约束”变成“硬动力”,有效解决了产业散、乱、弱等问题,推动形成“村民共治、产业共富”的良好局面,让群众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人翁。
如今,通渭县鸡川镇的苹果产业在人大“六步工作法”的助推下,从品种到技术、从管理到销售全面升级,不仅让果农的腰包越来越鼓,更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下一步,鸡川镇人大主席团将继续以民意为导向,持续做好产业发展的“服务员”“监督员”,让苹果成为群众的“致富果”“幸福果”。(苟建建)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