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如梯 向高而攀——荆门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赋能观察
摘要:数据是最好的见证,上半年,荆门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8.53亿元,增长17.5%,增速居全省第3。
中国发展网讯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荆门市正以坚实的步伐、无畏的勇气,向着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今年上半年,荆门市科技系统紧紧围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核心目标,全面发力,成果丰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的科技动力。
“鲲龙”AG600获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翱翔蓝天,开启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新篇章;“祥云”AS700D(电动型)完成科研首飞,展示着荆门航空领域的创新实力;亿纬动力航空动力电池成功装机,为新能源航空添翼;荆楚理工学院联合辰龙花卉培育的“霞辉”“彩霞”“红晖”3个朱顶红新品种获农业农村部公示,为农业发展带来新希望。这些成果如璀璨星辰,照亮了荆门科技创新的征途。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上半年,荆门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8.53亿元,增长17.5%,增速居全省第3。
省级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已达40家,数量居全省第4,低温储能、锂电池高阻燃等技术在校企合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荆门科技创新(武汉)离岸中心开园,首批25家企业入驻,科创供应链平台入驻企业也已达1545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注册完成340家,6家企业入围2024年全省高企百强,彰显出荆门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劲实力。
平台聚变:搭建创新“强磁场”
荆门市深知高能级创新平台对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积极布局,稳步推进。漳河实验室、龙泉实验室建设有条不紊,吸引着创新要素如百川归海般汇聚。新洋丰研究院主体工程顺利封顶,屈家岭“两院一中心”部分桩基施工完成,展现出荆门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上的决心与行动力。
在企业层面,全市填报研发机构的企业已达739家,占比72.5%,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荆门市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织申报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目前已获批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25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新认定省级众创空间3家。这些创新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企业。
技术突破:勇攀科技“最高峰”
关键技术攻关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荆门市在这方面不遗余力,上半年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鲲龙”AG600、“祥云”AS700D(电动型)、亿纬动力航空动力电池以及农业领域的朱顶红新品种培育等成果,都是荆门科技创新实力的体现。
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立项工作中,荆门市同样成绩显著,获得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0余个。湖北航特装备的新能源汽车大型结构件智能缺陷检测系统开发与应用,拟获立项200万元,将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质量提升;亿纬动力碳酸铁锂长循环寒冰电池开发技术研究拟获项目资金100万元,推动新能源电池技术再上新台阶。此外,围绕人形机器人、储能装备制造等4个领域实施的市级“尖刀”工程攻关项目,正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开辟新道路。
成果转化:畅通创新“高速路”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价值。荆门市围绕人形机器人发展,编写报告、绘制图谱、邀请院士团队辅导,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印发《推进制造业中试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起草《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桥梁。宝源木业、美辰环保、荆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入选2025年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名单,成为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新洋丰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合作,“ARC菌剂”重大成果实现“鄂研鄂产鄂用”;荆楚理工学院刘进博士研发的刀具被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成为车企供应商。在人才引育方面,荆门市制定多项人才政策,全职(柔性)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31人(个),备案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探索“政聘企用”新模式。
此外,荆门市启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工作,截至6月底,累计授信24.34亿元,放贷20.10亿元,服务企业434家。依托省级“智慧大脑”平台,湖北银行成功对接京山晟通新材料,成为全省首个线上跑通全流程的案例,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科技创新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荆门市正以平台为基、技术为翼、成果转化为轮,在创新的道路上加速前行,构建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在荆楚大地绘就一幅绚丽的创新画卷 。(廖亮 李慧敏)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