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库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25》 从“机遇之城”看中国机遇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9月12日,瞭望智库与普华永道在北京联合举办《机遇之城2025》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从机遇之城看中国机遇”研讨会。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秘书长魏建国,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理事连平进行了主旨演讲。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政府绩效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云中,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孙久文等嘉宾,从数智创新、消费活力、开放发展等维度展开深度研讨,洞察城市发展脉搏、把脉城市发展机遇。
与会嘉宾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党委常委刘旸辉出席会议并致辞,瞭望智库理事长卞卓丹和普华永道中国公共事务主管合伙人周星发布了《报告》,并分别就《报告》内容进行了解读。
“国际专业服务机构+特色新型智库”协同发力
自2014年首次推出以来,《机遇之城》系列报告已连续12年以专业水准、国际视角观察和记录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今年,普华永道首次与瞭望智库联合制作并发布《报告》,以“国际专业服务机构 + 特色新型智库”的合作模式,强化了双方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协同力量,更以“专业视角+权威声量”为支撑,搭建向全球展示与中国城市深化合作机遇的观察平台。
2025年恰逢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时点,中央有关政策文件明确提出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城市发展亟需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变,面临着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等多重发展机遇。
紧扣时代需求,今年的《报告》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催生的新优势、新动能为核心,精选60个城市为研究基底,创新构建包含10个维度和50个变量的综合评估体系。《报告》既从微观层面对60个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进行量化呈现,也深入挖掘不同城市立足自身禀赋进行差异化发展的特色路径。
从经济规模来看,《报告》中作为样本研究的60个城市,占全国GDP总额比重56%,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2%,占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64%,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6%,因此这些城市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大的影响力。
综合来看,《报告》显示上海、北京、深圳为第一梯队,每个城市的总积分超过2400;杭州、广州、苏州、成都、南京、武汉、长沙为第二梯队,每个城市的总积分介于2000到2400之间;青岛、重庆、无锡、天津、合肥、宁波、郑州、济南、西安、厦门、福州、常州、昆明、沈阳、东莞、佛山、南通17个城市为第三梯队,每个城市的总积分介于1500到2000之间。积分越高,表示该城市在各维度的综合能力越强。
细节上,《报告》今年特别增设了“特色城市观察”专题,探寻城市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机遇,力争从一些城市的有益探索总结提炼出可复制的发展经验,包括广州、烟台、合肥、长沙、哈尔滨、贵阳、福州、南宁、成都、常州、杭州和威海12个特色城市,以及香港、湖州、澳门和长三角4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区域,共计16个特色观察案例。研究显示,这些城市案例的发展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城市成长中的一些共性现象、典型范本,经得住实践的验证。若能在更大范围推广这些城市案例的经验路径,或将促进更多城市发展迈向更高阶段。
凭借普华永道在全球城市发展研究领域的专业经验,以及瞭望智库在宏观战略与城市发展领域深厚的研究功底,《报告》着眼于资讯汇集、数据量化、政策解读和全球比照等维度的深度整合,既保持了既往系列报告所具有的国际化视野,又深度契合宏观层面的战略方向,是双方在“国际专业服务机构 + 新型特色智库”优势互补基础上开展联合研究与专业传播的重要开端。
抓住新机遇,推动城市发展和能级跃升
周星在发布和解读《报告》时表示,中国城市的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百花齐放,各城市以自己的核心关键优势为带动,凸显特色鲜明的多样化发展机遇,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目的地和投资机遇。
结合《报告》内容,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城市发展的成就、经验以及面临的难点、挑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魏建国在主旨演讲时表示,新华社瞭望智库同国际专业服务机构普华永道联合推出《机遇之城2025》报告,让大家更多了解如何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相信今天这份报告以及今天的研讨会一定会有更多新的思想碰撞,有更多新的理念提出”。他指出,中国城市不再是全球经济版图上的竞争者,而是引领新时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者。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而同时西方一些城市发展出现了困境。重要的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目标,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为此,建议强化城市的规划引领,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以及把城市治理能力提高到战略地位。
会上,连平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十五五”时期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他提出三点判断: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将由收缩转向走稳,房地产市场差异化特征将更加明显,住房政策将以适度和微调方式为主。针对“十五五”时期的房地产市场政策,他建议,一是显著降低居民购房成本,二是针对大城市房地产市场实施区域性差异化住房政策,三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箱,四是加快专项贷款资金落地,五是持续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高国力表示,《报告》使用了大量数据,选择了较多样本,从十个维度对中国不同类型的城市做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专业化分析,推荐了非常生动的案例,这非常有利于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围绕不同城市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去做更多探究交流,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判断。针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两个转向”的提法,他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第一个转向,即中国城镇化已由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这一“换期”阶段出现了城镇化率增速下行、动能转换、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等特点。第二个转向,是城市建设由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即“转段”。中国城市在经历了以追求经济总量和增速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外延式发展后,“十五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将逐步转向以追求质量、提升效益、增强综合竞争力为导向的新模式,即从“七分建设、三分管理”,逐步转向“三分建设、七分治理”的模式。简单来说,在城市大规模规划和建设已基本结束后,未来的城市运营、城市治理将逐步承担更大的重任。
张建平提出,迈入新时代,城市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引领群体和重要载体。《报告》通过定量评估不同的城市在不同发展指标维度的表现,进行了非常好的综合评估和典型案例分析,刻画了中国城市群体的发展状态和不同模式。期待各城市能够相互借鉴,努力打造城市发展的特色模式和特色产业,形成对国内外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经济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为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和为国家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王泽彩对《报告》发布表示祝贺,认为研究制作该《报告》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他从财政绩效视角给出了城市更新示范申报的一些思考。一方面,从财政监督检查的角度看,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财政部门可建立对城市的日常跟踪及监督机制,及时将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及经验做法等上报住房城乡建设和财政部等主管部门。另一方面,从绩效管理的角度看,住房城乡建设、财政等主管部门可按照《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绩效评价办法》及中央资金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开展多层次、多元化、成体系的绩效评价,促进各城市更新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刘云中在点评《报告》时表示,十个评价维度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更回应了时代要求。他认为,从因地制宜探索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当代城市研究还可进行更深层次的价值挖掘,各城市在不同维度的交叉分析,或许能得到更多精准的城市发展指导方案。
孙久文认为,《报告》评价体系非常切合时代发展要求,数据详尽,从多维度精准地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概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以应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压力,这需要通过区域协同释放空间潜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在空间格局创新上意义重大,建议重视三个抓手:一是从“单极扩张”到“多中心网络”,实现空间结构创新,形成“核心城市—专业节点—县域载体”的地域分工;二是在当下的技术创新支撑下实现广义互联互通,将边缘地区纳入“1小时经济圈”,赋能空间价值重构;三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中心城市与边缘地区的利益共享与治理协同。
刘旸辉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时政期刊排头兵和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瞭望周刊社、瞭望智库一直关注、报道和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此次《报告》通过深度洞察与专业分析,助力城市管理者、投资者以及相关从业者精准把握城市发展脉搏,深化践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更好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推动中国城市能级跃升。
卞卓丹表示,“人民之城”理念已在中华大地上勾画出“幸福之城”“机遇之城”的壮阔图景,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正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力。《机遇之城》系列报告将日益凸显其时代价值。瞭望智库愿继续为推进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和经济合作共赢等事业,守正前行、出谋划策、建言献策。
责任编辑: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