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广州荔湾文化研究成果系列呈现

2025-10-21 11:49 中国发展网

摘要:《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5)》专门设置了荔湾文化篇,收录了一系列关于荔湾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关于荔湾文化产业、非遗传承、文化传播、公共文化服务等面上层面的分类研究,也包含十三行、广州锦纶会馆、广绣、沙面岛、西关等荔湾文化典型个案研究,既有现状研究,也有对策探讨,内容非常丰富。

中国发展网讯  黄成伟 记者皮泽红报道  10月16日,《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5)》成果发布会在广州荔湾举行。报告由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与广州市城市学研究会等联合组织编写,内容由总报告、荔湾文化篇、文化产业篇、文化传承发展篇、文旅融合发展篇和专题研究篇6个部分组成,汇集了广东省、广州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诸多文化问题研究专家、学者与实际部门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广州文化发展现状分析的重要参考资料。

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谭苑芳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的蓝皮书总报告《2024年广州文化发展现状分析与2025年展望》指出,2024年,广州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原创空间、文化产业发展、文旅消费市场繁荣、国际文化传播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城市文化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其中在文化产业领域,2024年广州市区各级政府明显加大了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市场招商力度,在各项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2024年广州文化产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已达到3760家,实现营业收入6040.8亿元。

而且2024年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以下三个新特征。一是随着各项稳增长促消费政策效应开始显现,文化服务消费需求逐步得到释放,第四季度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实现明显反弹,其中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核心领域表现突出,全年营业收入增速较前三季度增速分别提高2.2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二是文化产业各领域保持协调稳定发展,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和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1%和3.8%。在细分的43个行业中类中,有24个行业中类实现正增长,有29个行业中类实现盈利,盈利面达到67.4%。三是民营文化企业展现强劲发展势头。2024年广州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56.83亿元,同比增长7.0%,高于广州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增速3.0个百分点,比国有控股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速高6.0个百分点。在港澳台控股和外商控股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均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民营文化企业的稳定增长在推动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24年对广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0.2%。

在文化消费方面,2024年广州以加快推进国际演艺中心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培育建设为关键抓手,大力推进文旅消费市场繁荣发展。2024年广州共举办营业性演出超过14万场,已稳居“演唱会之城”第一梯队,演艺活动在拉动城市文旅消费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旅游消费延续了上年的快速增长势头,在2024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港澳台入境旅游人数、文旅外汇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8%、55.5%、20.6%和33.3%。同时,演艺活动、旅游消费带动广州时尚休闲服务、文化娱乐商品消费的进一步复苏,在2024年呈现出文化服务和商品消费并重、文商旅体跨界融合的良好态势。

展望2025年,报告认为作为十五运会开幕式和重要赛事活动的举办城市,“体育+”将成为2025年广州文旅市场的新标签,并带动旅游、演出、购物、美食等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同时随着资源、设施、服务“三位一体”的国际化旅游环境加快构建,2025年广州旅游经济、赛事经济将实现快速发展,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人境过夜旅游者人数、文旅消费总额、旅游外汇收入等主要指标都有望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同时,十五运会举办将为广州带来巨大的赛事流量,演出市场繁荣将给广州带来更大的观演流量,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拓展全球“朋友圈”,预计2025年广州的全球搜索量、海外社交媒体传播量、全球媒体提及量、入境游目的地选择等主要指标都将有所提升,形成城市海外影响力、国际传播力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报告同时指出,2024年广州文化发展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最显著表现就是文旅消费收入增长乏力,国际客源文旅消费市场亟待进一步激活;文化新业态发展动力依然不足,需要进一步培育新动能;网络空间的安全治理任重道远,营业性演出市场繁荣带来新的治理问题。为此,课题组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多措并举增强十五运会赛事溢出效应,促进短期赛事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增量;二是集中资源加速布局文化产业新赛道,培育具有广州特色和优势的文化新业态;三是提升文艺演出市场服务与规范化管理水平,高水平统筹文化发展和安全。

荔湾文化研究成果系列呈现

荔湾是广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承载区,开展荔湾文化研究对了解广州文化、发展广州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样本价值。《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5)》专门设置了荔湾文化篇,收录了一系列关于荔湾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关于荔湾文化产业、非遗传承、文化传播、公共文化服务等面上层面的分类研究,也包含十三行、广州锦纶会馆、广绣、沙面岛、西关等荔湾文化典型个案研究,既有现状研究,也有对策探讨,内容非常丰富。

《广州荔湾区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总体部署,分析了2024年荔湾区以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重大项目为载体的文商旅融合发展可行性,论证了“历史传承+数字赋能+产业协同”三位一体发展路径。研究表明,2025年荔湾区可以通过构建“非遗活化创新区—数字文创产业带—文商旅融合生态圈”的空间格局,有效破解文化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整合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与版权转化效率不高;文旅融合深度不足,数字化升级滞后;区域协同机制与政策配套不够完善;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不足等问题。

《2024年荔湾区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报告》重点分析了2024年广州荔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面临的挑战。通过对荔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种类、服务项目和社会效应进行分析,提出在资源分配、服务效能和社会参与度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必要性,包括优化设施空间布局、加速数字化转型以及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以推动荔湾区文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广州荔湾区加快打造文化品牌标识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认为,文化品牌标识对提升区域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荔湾区立足岭南文化底蕴与区位优势,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品牌标识体系,已形成区域公共品牌标识、文创产品品牌标识和官方宣传品牌标识协同发展的格局,但也存在着区域公共品牌体系结构性失衡、文创产品迭代动能不足、官方品牌标识管理与宣传效能不足等问题。报告提出,荔湾区要想实现从“文化资源富矿区”向“文化品牌强区”的跨越,需要进一步从构建多层次品牌矩阵、重构数字化传播体系、创新文化产品体系、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品牌生态系统。

《广州荔湾区非遗IP孵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报告指出,2022年至今,广州市荔湾区系统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保护机制及管理体系,通过投入专项财政资金、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及构建长效发展机制,推动了区域非遗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研究报告同时针对荔湾区在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有机更新及非遗孵化培育过程中暴露的薄弱环节,提出下一步荔湾非遗传承发展需要政府及属地文化机构系统培育市民文化自觉,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共识。将荔湾非遗与现代创意产业、新消费趋势相结合,借鉴游戏、动漫等数字娱乐产业成功范式,着力实施IP化发展战略。

《荔湾区非遗国际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研究报告指出,当前荔湾区尽管已构建“四级保护+八大类别”的非遗保护体系,通过政策扶持与文旅融合双引擎驱动非遗的传承发展,但仍面临国际传播深度不足、数字化传播滞后、传承人梯队断层及品牌辨识度较低等挑战。当前迫切需要尽快制定系统性国际传播规划,分阶段开拓全球市场;融合VR/AR技术,打造多语种数字传播矩阵;培育青年梯队;通过打造非遗国际传播的荔湾模式,联动国际教育、产业合作与媒体传播,构建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岭南文化名片,推动荔湾区非遗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层突破。

《“人工智能”赋能荔湾广绣赓续非遗发展的对策研究》指出,培育“人工智能”赋能荔湾广绣非遗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人工智能通用技术在荔湾广绣非遗传承上形成新质生产力,服务广州文化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广州传统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机遇。国内名绣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实现了本体发展层面的创新,取得的成果涵盖了从运行程序到实物创作,充分体现了科技与传统工艺深度融合的可行性与潜力。报告为此为荔湾广绣设计了构建标准化数据库体系、加强产学研全方位的合作、完善智能化产业生态以及培养复合型非遗传承人才的全链条优化发展实践路径。

《十三行贸易制度对广州千年商都文化的影响研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广州十三行贸易制度创始以来对广州千年商都文化的影响,包括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规范严谨的制度文化和有容乃大的精神文化。报告指出,在物质文化层面,十三行推动了建筑、饮食和服饰方面中西方商品以及相关文化的流通与融合,使广州成为全球商品文化荟萃的国际商埠。在制度文化层面,规范严谨的商业管理体系和语言使用体系不仅提升了商业效率,也促进了近现代中国商业模式的演进和语言的发展。在精神文化层面,十三行所体现的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商业精神,塑造了广州有容乃大的城市气质。同时,十三行贸易制度也对广州艺术文化和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锦纶会馆作为广州唯一幸存的清代行业会馆,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也是岭南建筑与丝织文化的双重载体。《非遗传承视域下的广州锦纶会馆活化策略与路径研究》指出,近年来,锦纶会馆通过政、校、企多方协同合作,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香云纱为载体,将其转型为兼具展览、教育、创意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静态保护”向“动态利用”的跨越,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功能再生与价值扩容。通过保护性修缮、功能性转型和创新性展示,锦纶会馆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沙面岛坐落在白鹅潭畔,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顶点,处于岭南文化核心区,作为广州对外开放的历史名片,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和商贸基因,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逐渐面临功能弱化、活力不足等问题。《在更高维度发挥广州沙面岛文商旅价值的研究》基于沙面岛的历史地位与现状,针对其历史建筑权属复杂、文旅产业低效、交通拥堵与停车难制约等发展困境,报告提出在更高维度发挥沙面岛“文商旅”价值的四大策略:一是定位“精品广货国际岛”,吸引国货品牌总部集聚,打造广货出海窗口;二是探索历史建筑活化新范式,通过三企协作模式整栋回收,实现“一栋一名品”的业态升级;三是建设“文商旅”融合示范区,强化文化IP与国际化服务;四是打造立体交通新体系,完善水陆交通联动布局。

《打造广州西关文化IP助力大湾区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研究报告指出,文商旅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IP打造难度较大、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政策支持不足、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已日益凸显。西关作为岭南文化的精髓所在,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饮食文化、发达的商业传统和精湛的手工艺,为文化IP打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西关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形象、故事等元素,在此基础上借助广州深厚的文化创意实力,将区域文化资源进行拆解重构,打造多个富有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的文化IP。同时通过搭建文化IP载体、优化政策环境、构建数据支撑体系、创新营销模式等文化IP的综合研发与产业融合策略,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

《广绣非遗翻译及粤—普—英语料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认为,广绣作为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工艺精湛,但广绣非遗外译与国际传播仍面临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现有语料库资源匮乏且学术研究不足、国际传播渠道单一等许多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报告提出了多项对策:构建权威术语数据库与多模态语料库;推动中外译者协作及采用本地化翻译策略;强化技术赋能与动态质量评估;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完善翻译人才培养与传承体系,拓宽国际传播渠道。助力广绣非遗“走出去”,提升其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