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上海解锁超大城市治理的实践密码

2025-07-21 15:10 中国发展网

摘要:从书中的理论图谱回到现实场景:清晨的苏州河畔,跑者穿过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午间的陆家嘴,白领在自贸区免税店选购进口商品;深夜的张江实验室,科学家观测着量子纠缠现象——这些时空交叠的碎片,正拼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整拼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张守营

当2500万人口的巨型都市遇上中国式现代化考题,上海正用实践书写独特答案。最新出版的《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示范》一书,首次系统梳理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探索路径。从浦东开发开放的“一个图章”改革,到自贸区300余项制度创新全国推广,从张江科学城的“基础研究特区”,到苏州河畔贯通的骑行绿道——上海以十年为刻度,将国家战略转化为生动实践。

超大城市治理:绣花针穿起千万线。

“在虹口区市民驿站,退休教师张阿姨上午参加合唱团,中午社区食堂用餐,下午在长者健康屋体检。”书中描述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正是上海破解人口规模巨大难题的创新方案。通过在全国首创城市更新中心,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模式,实现旧改征收“零强迁”。

更精细的治理藏在“两张网”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集成3668项事务,群众办事从“跑断腿”变为“指尖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接入25亿条数据,南京大楼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感知管理事件。这让超大型城市的治理像绣花般精密,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万人的挑战迎刃而解。

共同富裕试验:橄榄型社会的构建密码。

“芯片工程师李浩去年工资涨幅18%,高级技师年薪近24万。”书中揭示的上海技能人才收入增长曲线,源于其构建的梯度化分配体系。2023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834元,连续十余年领跑全国,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城乡收入比降至2.0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松江农民王建国的故事被写入案例: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他家土地入股产业园后年分红超万元,这是上海三轮农村综合帮扶的缩影。书中特别解析“第三次分配”的上海实践——600家慈善组织形成服务网络,2022年募集善款81.69亿元,其中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惠及568万老龄人口。

五个中心联动:物质与精神的协奏曲。

在外高桥保税区仓库,进口化妆品通过“分送集报”模式通关时间压缩90%;在洋山深水港,“沪东氢能001号”集装箱轮完成首航,岸电覆盖率超90%。国际航运中心与贸易中心的联动,让上海口岸货物贸易占全球3.6%。

张江实验室里,年轻科学家赵阳在“基础研究特区”获得五年稳定支持,已产出3篇《自然》论文。这种“耐心资本”培育模式,助推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当C919总装下线、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出坞时,文化部门的纪录片团队同步记录——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在此同频共振。

绿色现代化:人与自然共生的大城方案。

翻开第七章,一组对比数据引人注目:2023年上海PM2.5年均浓度降至25微克/立方米,同期集装箱吞吐量达4915万标箱。破解“发展与环境”悖论的密码在于:杨浦滨江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改造中保留百年水厂钟楼,嵌入雨水花园系统;特斯拉超级工厂屋顶光伏年发电2000万度,临港新片区新建项目100%绿色建筑标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航空等关键领域,企业碳账户挂钩信贷额度。

改革深水区:制度型开放的浦东样本。

在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某生物医药企业通过“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将研发用干细胞通关时间从30天压至3天。这是书中重点分析的制度型开放典型案例。2023年上海自贸区推出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监管新模式,解开了研发材料“进不来、耗不起”的死结。

更深刻的变革在立法层面体现。浦东新区依托全国人大授权,率先建立人工智能算法备案制度,为无人驾驶等新业态开辟“安全沙盒”。书中强调:“这些‘浦东条款’的实质,是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

“上海实践改写了西方现代化理论。”有专家指出,传统梯度理论认为发展必然由中心向外围扩散,但上海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实践创造新范式——在G60科创走廊,嘉兴的智能传感器基地与松江的腾讯AI实验室形成“创新共同体”,2023年联合攻关12纳米芯片光刻技术。

上海探索的核心价值在于证明,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完全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当纽约、伦敦仍在为贫民窟治理头疼时,上海用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供东方方案;当硅谷科技巨头收缩投资时,张江的“基础研究特区”保持R&D投入强度4.4%。

从书中的理论图谱回到现实场景:清晨的苏州河畔,跑者穿过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午间的陆家嘴,白领在自贸区免税店选购进口商品;深夜的张江实验室,科学家观测着量子纠缠现象——这些时空交叠的碎片,正拼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整拼图。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