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双彩虹”下的陕西生态画卷

2025-08-15 10:27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臭氧防治 生态环境

摘要:“西安双彩虹刷屏的那一刻,我们知道所有的努力都值得。”陕西省大气环境办公室副主任陈雷谈及那次日晕奇观时,眼中满是欣慰。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李建飞

7月的西安,一场夏雨过后,两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际,瞬间刷爆了朋友圈。那抹清新的色彩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陕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写照。在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近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三秦大地的生态新貌。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50年来的默默守护与精准护航。

蓝天常驻

从“盼蓝天”到“晒蓝天”

“西安双彩虹刷屏的那一刻,我们知道所有的努力都值得。”陕西省大气环境办公室副主任陈雷谈及那次日晕奇观时,眼中满是欣慰。今年上半年,陕西省10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08,同比改善2.9%,平均优良天数达134.7天,优良率74.4%。关中5市更是交出亮眼答卷,平均优良天数119天,较去年同期增加46天,相当于多收获了9.2个蓝天。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全省上下“五管齐下”治污攻坚的努力成果。在企业治污方面,通过“创A升B减C清D”分类管理,引导企业从“要我治污”转向“我要治污”,新增B级及以上绩效水平企业43家,总数达256家。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成效显著,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万余辆,火电、钢铁等行业清洁运输比例提升至72%,钢铁行业82%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在夏季臭氧防治攻坚战中,三大专项行动精准发力,排查低效设施企业419家,检查超标排放企业890家,为臭氧污染“减负降压”。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通过全链条监管、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让超标材料无处遁形。从企业减排到市民绿色出行,全民参与的治污合力让“抬头见蓝”成为常态。

治污攻坚的深入推进,不仅让“蓝天常驻”成为常态,更推动着生态建设从“源头治污”向“系统造景”升级。行进在位于陕西省北部的神东煤炭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豁然映入眼帘。登上这里的观景平台,阳光铺洒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构成的生态画卷上,游人步道间笑声回荡,景观长廊里草木争辉。

在这里,生态建设不是单纯的绿化,而是结合独特地理位置和原生生态环境特征,将原有的采煤沉陷区建成了具有煤炭特色的3A级景区,这片让院士专家、同行大咖频频点赞的土地,见证着从“治污”到“造景”的跨越,更诠释着“生态优先”理念如何落地生根。

碧水长流

守护“北上清泉”的陕西担当

“今年汉江出境断面首次达到Ⅰ类水质,这是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三级主任科员马骏话语中难掩自豪。上半年,长江流域陕西境内99个国控、省控断面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其中汉江、丹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送上“一泓清水”。

这份清澈源于流域治理的系统思维。在汉丹江流域,干流一公里禁建区严格管控筑牢生态屏障,31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105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41个农村黑臭水体重现清澈。3434个入河排污口100%溯源,12个工业园区完成水污染整治,从源头掐断污染路径。

生态修复让河流重焕生机。白河县213个矿硐封堵、158万立方米废渣处置,丹江流域169个锑矿硐全面治理,3.6万平方米生态修复让预警断面水质持续向好。30条河流纳入省级美丽河湖建设清单,汉江汉中段、安康瀛湖先后入选国家优秀案例,“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在秦巴山间徐徐展开。

净土安澜

筑牢生态安全的底线防线

“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全面保障。”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陈峥介绍的情况让人安心。上半年,陕西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编制《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作方案》,构建起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

重点单位监管形成闭环管理,46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72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全部纳入名录,50家企业完成隐患排查质控审核,3个源头管控重大项目通过验收。建设用地准入严格把关,153块重点建设用地全部落实调查评审制度,156个高风险地块纳入优先监管清单,让群众“住得放心”。

地下水污染防治更显精准施策,11个市(区)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20个化工园区启动污染专项整治,61个市县级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完成调查评估。从农用地污染溯源到化工腾退地块治理,陕西正以“水土共治”守护大地的生机与安全。

五十载坚守

从“耳目哨兵”到“决策智囊”

“今年是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成立50周年。”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高雪玲的介绍揭开了数据背后的故事。从1975年起步,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50年。从手工监测到自动预警,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报,监测网络已覆盖22个电离辐射自动站、386个辐射监测点和108个声环境自动站,为生态治理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如今,陕西省辐射环境质量持续良好,各类监测点位结果均无异常;城市功能区声环境昼间达标率95.4%、夜间89.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数字背后,是几代监测人“信念坚定、监测为民、数据担当、精业立身”的默默坚守,他们用50年的接续奋斗,让监测数据从生态保护的“耳目”成长为科学决策的“顶梁柱”。

从刷屏的双彩虹到常伴的蓝天白云,从汉江清流到净土安澜,陕西的生态画卷愈发清新动人。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态环境保护的脚步从未停歇,正如那道横跨天际的彩虹,连接着过去的坚守与未来的希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陕西篇章。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