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食品浪费,从宣传向法律制度约束转变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粮食供给能力飞跃,但背后是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如黑土地退化、地下水漏斗、重金属污染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灵恩表示,在此背景下,减少食物浪费不仅是节约问题,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二方案”,关乎生态与民生健康。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白雪
近日,由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与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举办的“好思汇:甲烷减排的味蕾密码: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讨论会围绕食物浪费治理新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为“舌尖上的减排”提供多维解决方案。
与会嘉宾提出,目前,反食品浪费执行中主要依靠宣传,缺乏实质监管和奖惩机制,地方积极性和行业标准适用性不足。未来需加强政府主导、优化管理机制、提升政策执行,推动反食品浪费从宣传为主转向法律和制度约束。
从田间到餐桌的资源浪费
改革开放后我国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粮食供给能力飞跃,但背后是资源与环境代价,如黑土地退化、地下水漏斗、重金属污染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灵恩表示,在此背景下,减少食物浪费不仅是节约问题,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二方案”,关乎生态与民生健康。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1/3的食物被浪费或损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总量相近,但成因不同。对此,王灵恩解释:“前者多源于消费端行为浪费,后者因生产储运环节技术落后。”全球每年生产到零售环节粮食损失达13.9%,每降低1%损失率,相当于增产2700万吨粮食,可满足7000万人一年需求。而在我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8%,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16.7%、18.1%,其中稻谷浪费量居首,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烷,使稻谷成为甲烷减排关键对象。在王灵恩看来:“若2035年各环节减少1%~3%损失浪费,我国三大主粮损失有望降低40%,实现千亿斤级减损增产。”
食物浪费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带来沉重的环境代价。生产被浪费的粮食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化肥、农药等,还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种浪费背后还隐藏着沉重的生态代价:东北黑土地退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30%,华北地区因农业灌溉形成世界最大地下水漏斗群,南方稻田重金属超标面积已达12%。
自2021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起,我国成为全球第4个将反食品浪费立法的国家,推动治理从道德约束转向法治规范。目前,已有29个部委建立联动机制,今年将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反食品浪费统计机制建设与白皮书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推动反浪费行动步入常态化轨道,今年聚焦建立系统化统计机制与发布白皮书,旨在为反食品浪费工作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支撑与政策指引。”不过,王灵恩也坦言,目前各地在落实过程中多以发文宣传为主,实质性监管与执行举措较少,具体奖惩机制尚不健全,地方积极性不足、行业标准实用性低成为阻碍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障碍。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协同管理机制,提升政策执行效能,推动反食品浪费工作从以宣传倡导为主的“德治”向以法律规范、制度约束为主的“法治”深度落实,争取在2030年达成关键成果,实现反食品浪费工作的长效化与规范化。
立足本土实际借鉴国际经验
纵观全球,各国也在积极探索反食品浪费的有效措施。
联合国在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将反食物损失浪费纳入目标,要求到2030年将零售和消费层面全球人均食物浪费减半,减少生产和供应链环节损失。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牛坤玉介绍,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其中日本构建了完备的目标体系:规定家庭及商业食品损失量2030年较2000年减半;2020年将采取反食物浪费行动的国民比例从2015年的67.4%提升至80%以上;针对食品制造、批发、零售、餐饮等子行业设定食品再生利用率目标,并对34个子行业规定食物垃圾产生量上限。欧盟则通过《废物框架指令》修订草案,要求成员国在2030年底前,将加工制造领域食物浪费减少10%,零售和消费环节减少30%,并于2027年底审查目标进展。
法律政策层面,日本的立法体系极具借鉴意义。日本反食物损失和浪费的立法理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分三个阶段逐步完善:初期以末端治理和回收利用为主;中期引入3R原则,强调避免废弃物产生;2000年后针对不同行业和群体制定专门法律;2010年后从持续减损与转变国民营养健康理念双向发力。
测量方法与行动举措层面,日本建立了多部门协同的调查监测体系,各个部门分工明确,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精准测算74个食品行业的可食用与不可食用比例。此外,日本还推出循环认证制度,鼓励农业、食品、化肥饲料企业形成循环合作,并设立多个奖项激励国民参与。法国则成立反食物损失和浪费联合机构,由监督委员会、运营委员会及6个工作组构成,明确各部门职责,推动食物指标测量、捐赠、教育等工作开展。
牛坤玉表示,“我国尚未构建政府层面的食物损失调查监测体系,未来可借鉴国际经验,重点关注食物损失浪费监测核算方法、跨部门协作机制构建、食品行业针对性目标设定,以及生产到消费闭环循环链的打造,推动我国节流型食物安全政策有效落地。”
行为科学驱动餐饮业减废
“100个土豆从生产到消费,仅有25个被最终食用,其中餐饮环节浪费高达44个,这也凸显出餐饮业在食物浪费问题中的关键地位。”瑞尔行为中心创始人兼总经理李诗扬以“土豆的旅程”为例提出,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行为改变入手,以科学方法转化为实用工具。
针对国内餐饮业缺乏系统评估数据、政策落地难、行为改变难的三大痛点,李诗扬团队在欧盟资助下开展了“舌尖上的骄傲”项目。该项目在6个试点城市培训350家餐饮企业,深度指导50家企业,联合多方发布行业报告、研发零浪费课程,并通过宣传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该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餐饮业食物浪费量在试点城市减少了30%。
李诗扬认为:“餐饮企业应当聚焦行为设计,撬动深层改变。”对此,她进一步介绍,“聚焦行为的设计思维”理念是结合法律规范、物质激励等六大行为杠杆,尤其注重情感驱动、社会影响、情境优化等创新手段。
据介绍,这些实践项目取得了减废、降碳、增效多赢的显著成果。试点数据显示,20家餐饮企业平均食物浪费下降22%,年节约43万份餐食,减少碳排放1140吨/年。员工不仅更精准认知浪费问题,还将减废习惯延伸至生活;企业内部协作更顺畅,品牌知名度与顾客满意度提升,食材成本率下降,有效缓解人才流失问题。李诗扬表示,未来将推广这套方案,助力更多餐饮企业实现减废目标。
惜食魔法袋的品牌合伙人蔡罗娜介绍,惜食魔法袋以“余量食物盲盒”模式,通过B2C平台链接商家与消费者,商家可减少报损、提升品牌曝光,让消费者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得惊喜并产生环保荣誉感。
“但推广中也面临重重挑战,消费者和商家的理念教育和倡导、政策界定模糊等。”对此,蔡罗娜呼吁,政策层面明确余量食品规范,将其纳入食物浪费解决方案体系。也呼吁更多产学研跨界合作,让减少食物浪费的理念可以破圈,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可以融入更多人的日常行动中。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