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加速迈进“人工智能+”新阶段
摘要:应用创新双循环驱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快AI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张守营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
就在不久前,上海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招商局集团“动物-人体数据转化AI模型”入选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阿里千问3大模型登顶全球开源模型榜首;中兴通讯一次性开源11项核心成果助力国产AI生态构建。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AI发展已进入大力推进规模化、商业化、生态化的新阶段。
从国家战略到企业实践,一场由大模型驱动的人工智能革命正在重塑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图景。
国家战略布局 政策红利释放
专家认为,未来AI发展将聚焦三大方向,构成相互支撑的完整体系。
应用创新双循环驱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快AI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7月31日召开的国常会强调,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
三大底座夯实生态基础。国常会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强化算力、算法和数据供给。构建开源开放生态体系。专家认为,在算力普惠化方面,加快建设新型绿色低碳算力中心,降低中小企业使用成本;算法开源化方面,推动高水平开源社区建设,支持“魔搭(Model-Scope)”等平台扩大模型共享;数据要素激活方面,通过数据开放政策,鼓励企业利用政务、医疗、交通等领域高质量数据训练模型。
三位一体保障体系构建。国常会提出,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专家认为,构建“安全-治理-人才”三位一体保障体系,安全能力上强化AI系统隐私保护、算法透明性审查;治理协同方面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监管机制;人才储备上加大高校AI学科建设投入,支持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克表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引擎,已深度融入国家现代化发展全局,对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核心支撑作用。
技术突破爆发 企业创新领跑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成为展示我国AI创新成果的窗口。从基础大模型到行业应用,我国企业正以“周级迭代”的速度刷新全球技术高度。
8月2日,阿里千问3在Chat-botArena最新评测中以1433分超越Claude4、Grok4等顶尖闭源模型,位列全球第三、开源模型第一,同时在数学、代码、复杂提示、长文本检索、指令遵循等5项关键能力上夺得全球冠军。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开源的GSPO算法,从根源上解决了大规模MoE模型在强化学习中的稳定性问题,训练效率大幅提升。
阿里开源的首个图像生成模型Qwen-Image基于200亿参数的多模态扩散变换器架构,解决了图像生成领域长期存在的中文文本渲染难题,能够精准生成书法对联、招牌文字等复杂中文元素,在商业设计、教育内容创作领域开辟全新应用场景。
中兴通讯开源的NTele-R1-32B-V1电信大模型仅用800个样本就实现高效训练,在AIME2024测评中得分82.5,超越行业标杆;其独创的Curr-ReFT训练范式通过“课程强化学习”机制,让小参数模型展现出媲美大模型的推理能力。
在人工智能“焕新社区”平台启动之际,中兴通讯一次性开源6个大模型和5个行业数据集,形成覆盖“模型-数据-工具”的完整技术矩阵。阿里已开源300余个模型,其通义千问衍生模型超过14万个,成为全球开发者使用最多的开源模型。
8月1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委新闻发言人蒋毅表示,我国的人工智能处在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人工智能处处长刘枝认为,这个窗口期标志着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产业应用的转折点,其广泛渗透和深度赋能正释放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潜力。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将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行业应用落地 场景深度渗透
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正推动AI向实体经济各领域加速渗透,形成一批具有高价值的应用场景。
医疗健康智能化提速。招商局集团“动物-人体数据转化AI模型”通过创新性融合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关联理论、AI算法与类器官芯片技术,成功突破动物向人体数据系统转化的瓶颈,极大缩短药物研发周期和提高研发成功率。同时,《医疗健康大模型伦理与安全白皮书》发布,建立包含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维度的评测框架,为医疗AI规范化应用提供指引。
工业质检与预测性维护。在制造业领域,AI质检系统在汽车、电子等行业生产线上实现毫秒级缺陷识别;预测性维护系统通过实时分析设备传感器数据,提前预警故障,减少非计划停机。
金融风控与智能财务。大模型技术在财务领域应用迈向纵深,智能风控系统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实现贷款风险的精准评估;财务自动化系统能够处理发票识别、费用报销、合规审查等复杂流程。如中国工商银行利用DeepSeek升级了工行已有的“工银智涌”大模型矩阵体系金融知识的数据逻辑分析引擎,也就是说,它让人工智能在知道“数据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好地回答“为什么会发生”“未来会怎样”等问题,进一步拓宽了智慧金融的上限。
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突破。腾讯研究院报告指出,AI正从语言智能走向空间智能,具身智能迎来“GPT-2时刻”。基础模型、数据工程与软件平台的协同进化,推动机器人技术在三维空间感知和自主决策方面取得突破。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表示,未来5~10年,具身智能有望代替人类从事不愿干、危险的劳动,但这并非具身智能的终极目标。2045年具身智能有望全面超越人类。
治理体系构建 安全伦理并重
随着AI向各领域深度渗透,安全治理和伦理规范成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全球治理积极参与。我国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推动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倡导建立“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全球治理格局。这种治理模式通过跨部门、跨行业协作,如医疗AI领域引入伦理委员会审核制度,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
数据隐私保护升级。面对生成式AI带来的数据安全挑战,《医疗健康大模型伦理与安全白皮书》提出从被动同意转向主动披露的知情同意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保护患者隐私。
算法透明与可解释性。阿里云联合信通院推出的可观测性标准要求对模型层的算法决策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提高AI系统的透明度和可审计性。这种可观测能力涵盖从基础设施层到应用层的全栈指标,确保模型行为可追溯、可解释。
智能鸿沟应对策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共同编写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指出,智能鸿沟体现为国家层面的南北差异与技术自主问题,企业层面的巨头垄断与竞争失衡问题,以及个人层面的智能素养与社会公平问题。我国通过发展开源生态、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普及AI教育等组合措施,努力缩小不同群体间的技术获取差距。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表示,构建内外贯通的人工智能法治范式,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并通过平等协商与技术合作,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共治、共享与责任共担,共同绘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
未来趋势前瞻 生态竞争升级
当前,我国AI发展呈现多重趋势交汇的特征,这或许预示着产业生态将迎来深刻变革。
技术融合将会加速,多模态大模型成为竞争焦点。香港科技大学等机构发布的Discrete Tokenization技术综述系统梳理了八大类向量量化方法,为图像、音频、视频等非文本模态的统一处理提供技术框架。这种技术让不同模态数据转化为LLM可处理的离散表示,推动真正的多模态理解与生成能力进化。
算力自主可控或将提速。中信智库报告显示,2025年推理需求带动算力需求爆发,国内算力自主可控趋势凸显。中兴通讯已与多家国产GPU厂商合作,推动开源模型与国产芯片深度适配,算力效率较通用方案提升40%。
人机关系或将重构。腾讯研究院提出AI正从“智能工具”演变为“共生伙伴”。LifeOS概念预示AI将成为个性化生活的操作系统,通过持续学习用户习惯和需求,主动管理健康、日程、社交等全方位生活事务。
全球竞争格局或将进一步演变。《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显示,中美两国优势持续增强,2022~2024年新增AI大模型占全球比例由72%跃升至86%。我国在开源生态建设上表现突出,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开源项目数量排名第四的国家,活跃度增幅最快的5个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