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重重荆棘,贯通“最后一公里”
摘要:桂云花乡的又一块短板补上了,孙庭新的心里敞亮多了,更让他欣慰的是,经过一年的工作,抓党建、补短板齐头并举,与老百姓已经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开展脱贫攻坚。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见习记者施文郁——记大连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任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孙庭新
2018年4月,曾经参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的大连市委办公室选派干部孙庭新主动请缨,来到大连庄河市桂云花乡担任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立志以质朴的热情和踏实的工作回馈桂云花的干部群众。
报到后的第三天,孙庭新便马不停蹄进村入户开展工作调研,三道岭村的田间地头、困难群众的病床前、设施大棚里……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身影。村里来了个接地气儿的第一书记在乡间悄然传开了。
经过2个多月的调研,结合三道岭村实际,孙庭新和村“两委”共同商讨确定了“党建引领补短板,赢得民心齐攻坚”的工作思路,他们决心每做一件事儿,都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有获得感,切实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儿,让群众看到选派干部的实干精神,真切地感受到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
党群广场搭平台,架起民意连心桥
当好这个第一书记,完成好市委赋予的重大政治责任,就是要把每项工作与解决群众最急迫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做到百姓的“心坎里”。那么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没少动脑筋。
为了迅速拉近与当地百姓的距离,走进百姓中间,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孙庭新积极争取大连市委办公室支持,出资在三道岭村隔路相望的两个自然屯之间修建了一座党群文化广场,并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不断吸引当地群众走出家门,来到广场开展活动,使得原先傍晚宁静的小山村一下热闹起来。孙庭新也借此与当地百姓唠家常、话民情,使得党群活动广场成为他打开百姓话匣的“金钥匙”。交谈中,孙庭新发现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虽然位于大连市重要水源地碧流河水库上游,但为了涵养水源,保护“水碗”,当地百姓一直处于缺水状态,农业生产用水更是捉襟见肘,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百姓致富路上的一道屏障。带着这个问题,他利用三天时间把三道岭村21个自然屯又走了一遍。
三道岭村刚堡屯有100户人家300多口人,是最为典型的严重缺水的屯子,孙庭新清楚地记着,7月底持续干旱时,个别村民连生活用水都吃不上了,只能开三轮车到其他屯子里拉水,农田和蓝莓大棚就更不用说了,“乡村振兴要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农业生产怎么能离得了水?老百姓靠天吃饭的日子太难了!”
作为第一书记,孙庭新第一次感到肩上的责任有万斤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和负责任的态度,他又对乡里其他村缺水现状进行了调研。经过调研,他更加坚信,只有啃下缺水这块“硬骨头”,桂云花的百姓才能走上致富路。
扶贫资金做“支点”,打井开源助发展
找准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关键。孙庭新立足当地缺水实际,主动和村书记臧志杰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测算,三道岭21个自然屯至少需要约50口至60口深井,但是打井资金从哪来?面对现实困难,孙庭新主动向派出单位领导汇报,争取派出单位支出,专门从经费中援助2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三道岭村农民的灌溉、生活用水问题。
面对这沉甸甸的24万扶贫资金,如何能用在刀刃上,怎样能惠及更多的群众,孙庭新可是费了一番心思,经过反复论证,他提出了“补贴撬动打井”的工作法,将这24万专项资金采取打井补贴的方式,用有限资金作为种子基金,撬动村民打井积极性,解决群众需求迫切的共性问题。打井补贴政策顺利通过了村民代表民主议定:即每米补贴50元,比如打80米深的井就补贴4000元,每口井的补贴上限是5000元,剩余部分村民自筹,鼓励村民几户联办,打井可以满足生活用水、农田和设施农业的灌溉,一举三得,资金的发放,严格按照“四审一议两公开”的程序进行。
就这样,24万元的“种子”资金发挥了巨大作用,历经50余天的时间,共掘井59眼,每口井能覆盖1公里左右,一口井可以多户共用, 直接解决了500余亩农田、10000余株水果树的灌溉,预计每年可增收玉米10万斤以上,水果50万斤以上,干旱年收入可增收100万元以上。这59眼深井犹如汩汩清泉流入了三道岭村党员群众的心田,它宛如一条条红色的丝带,将村党总支和群众紧紧连在一起,增强了党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多方协调聚合力,开通致富希望路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前期调研中,孙庭新了解到三道岭村鞠沟屯分散住着7户人家,通往山沟的道路坑洼泥泞,村民出行极不方便,山货运不出,外人进不来,成为了7户人家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如何打破僵局,开通7户人家的希望路,是孙庭新心中时刻惦念的事。他多次和乡党政负责同志到鞠沟实地查看,研究破解的办法,积极争取大连市交通局和庄河市交通局的帮扶,为鞠沟修一条致富路。最后,乡政府又筹资近30万元配套建设费,最终打通了影响鞠沟群众交通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10月份,韩屯通往鞠屯的2.028公里韩鞠线贯通了。道路竣工的当天,村民们高兴的驾车通行时,情不自禁的唱起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在新修油路北侧,有两户农家,其中一户养了100多头羊,他高兴地说:“以前都是赶着羊到外面去卖,现在收购车能开进来了,我再也不用为运输问题犯愁了。”路通了,农民增收的办法就多了。7户山里人家由此踏上了幸福、致富的康庄大道。
桂云花乡的又一块短板补上了,孙庭新的心里敞亮多了,更让他欣慰的是,经过一年的工作,抓党建、补短板齐头并举,与老百姓已经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开展脱贫攻坚。
感言:作为选派干部,要善于啃“硬骨头”,解决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难点和堵点问题,重点是扶志“富脑袋”,拉长补齐短板,实施精准帮扶。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