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水资源管理取得实效 农业用水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摘要:内蒙古用十年的时间通过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基本建立了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促进了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冯博 齐英杰 记者梁喜俊报道
水资源短缺、区域不均衡,长期制约着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以来,内蒙古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积极成效。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年均用水总量为191.13亿立方米,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度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用水效率显著提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25%和43.5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4,较2015年提高8%。“十三五”末,全区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1.8%,较2015年提高17%。
据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了解,内蒙古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自治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自治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多个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提升对地下水监管力度,《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条例》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内蒙古地下水管理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农业灌溉是内蒙古第一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内蒙古水利厅农牧水利处三级调研员杨磊在回答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关于农业节水相关提问时表示,内蒙古先后于2017年安排资金2.7亿元用于18个试点旗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全区范围内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于2020年、2021年共安排1.14亿专项资金在全区范围推广农业灌溉用地下水“以电折水”工作,计划2022年基本实现农业灌溉用水计量全覆盖。
内蒙古用十年的时间通过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基本建立了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促进了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