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刘蕊: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摘要:受经济发展、企业效益等因素影像,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工人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工人主体地位有所弱化。政治地位体现不够明显,社会认可度不高,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工人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薪酬和福利待遇等仍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歧视性政策。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裴桐 记者林强报道 1月24日,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市香坊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蕊在政协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拥有哈电集团、一重集团、中车齐车集团、航空工业哈飞集团等一大批骨干企业。据统计,目前黑龙江省共有产业工人309.7万人,占全省职工近五成,其中各类装备制造产业工人15万多人。
受经济发展、企业效益等因素影像,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工人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工人主体地位有所弱化。政治地位体现不够明显,社会认可度不高,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工人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薪酬和福利待遇等仍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歧视性政策。二是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总体不高。黑龙江省产业工人中的技能人才总量仍然偏少,存在技术断层的隐患,重要工序的技能工人比重偏低,与黑龙江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业强省战略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三是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狭窄。社会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认同感还不够,技能人才的流动还存在体制与机制上的障碍。产业工人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毕业后再培训跟不上,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比较普遍。四是产业工人年龄老化严重。齐齐哈尔市产业工人在黑龙江省具有典型性,平均年龄达到46.2岁。近三年环比,2017年至2019年,平均年龄增长0.17岁、0.72岁、1.18岁。产业工人年龄加速老化将成为装备制造企业未来发展的最大难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提升待遇留住人。一是提高装备制造产业工人的政治待遇。畅通产业工人参政议政渠道,把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中的比例落到实处,将获得世界级和国家级奖项的高技能产业工人纳入联系专家范围。二是提高装备制造产业工人工资待遇。改革产业工人收入分配方法,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实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年薪制和股权激;完善产业工人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有特殊贡献者实行特殊津贴制。三是提高装备制造产业工人生活待遇。鼓励企业研究探索通过人才公寓和提购(租)房补贴的方式,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深入研究提高产业工人医疗保险待遇,提升产业工人社会保障水平。对外来的高技能产业工人,在子女入学、随迁落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将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纳入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条款。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与大城市落户挂钩等做法。
抓好培训强素质。一是抓好重点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力培训,形成优秀人才优先培养、急需人才抓紧培养、骨干人才重点培养、后备人才超前培养的人才培养格局。二是抓好经常性培训。深化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进一步推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格局,让职业院校成为市场之需、学技之所、成才之路、创业之基的工匠摇篮。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和工学一体、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题。三是抓好接续培训。针对关键岗位产业工人年龄偏大、后续力量不足的现实,提前选调可以接续的新生力量,通过师傅领着学、企业组织学、选送技校学等方法,培养技术过硬、能担重任的产业工人。
营造环境拴住心。一是营造有利于装备制造产业工人成长的社会环境。组织优秀装备制造产业工人深入机关、企业、学校进行巡回宣讲,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二是营造有利于装备制造产业工人成长的政策环境。完善社保、税收等激励政策,减轻企业社会负担,鼓励企业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强化评价使用激励工作,畅通装备制造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通道,适当打破现有企业用人中“工人”与“干部”、“工程师”之间的身份界限,让优秀产业工人融入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行列。三是营造有利于装备制造产业工人成长的人文环境。健全沟通机制,为产业工人搭建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及时倾听产业工人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愿望,切实使产业工人感受到组织的关心、领导的信任、自身的价值。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