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沃野“丰”景 甘肃武都展开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

2022-05-31 10:55 中国发展网 王肖晶 王斌

摘要:目前,正值农作物生长旺季,在武都区广袤田畴间尽是生机。绿油油的花椒长势旺盛,即将收获的菜籽在微风的吹拂下荡起层层金色波浪,碧色葱郁的果树缀满了鲜亮的樱桃、枇杷、油桃……徜徉武都乡村山野,一片片田野涌动生机、一处处村庄整洁秀美、一个个特色产业迸发希望,这里时时、处处都在释放崭新的活力,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旋律。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王肖晶记者王斌报道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这条“金扁担”,一头挑着国家的“粮袋子”,一头挑着农民的“钱袋子”。多年来,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探索建立“3+6”农业产业体系,精准施策,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努力把武都区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如今一幅“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的乡村振兴宏伟画卷正在阶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产业激活“一汪泉”

目前,正值农作物生长旺季,在武都区广袤田畴间尽是生机。绿油油的花椒长势旺盛,即将收获的菜籽在微风的吹拂下荡起层层金色波浪,碧色葱郁的果树缀满了鲜亮的樱桃、枇杷、油桃……徜徉武都乡村山野,一片片田野涌动生机、一处处村庄整洁秀美、一个个特色产业迸发希望,这里时时、处处都在释放崭新的活力,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旋律。

走进武都区郭河乡营寨村万亩花椒基地,漫山遍野的花椒树从山脚延伸到山顶,微风中缕缕椒香沁人心脾。这几天,郭河乡营寨村村支部书记杨继林正忙着给村民们讲解花椒剪枝、刨盘、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帮助当地椒农做好夏季的花椒管护工作。

图为武都郭河营寨村万亩花椒基地 王小虎 摄

图为武都鱼龙中药材种植基地 董刚 摄

图为武都马坝群众采摘枇杷 李董 摄

“花椒产业是我们营寨村的支柱产业,每年全村花椒的产量在20万斤以上,人均收入上万元。最近这个季节正是给花椒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抹芽、除草的关键时期,我们作为基层干部,就要多在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及时组织群众进行科学管护,争取今年花椒能够稳产增收。”杨继林信心满满的说。

花椒是甘肃武都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依靠发展花椒产业,武都区不断迸发出生机和活力。武都花椒走过了“零星栽植、地埂模式、荒山开发、规模连片”的发展历程。如今,随着武都花椒“甘味”农产品品牌在成都落户和国际火锅产业联盟认购武都花椒种植基地,武都花椒在川渝地区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国际火锅产业联盟主席、刘一手创始人刘松在考察过武都花椒后,赞不绝口。他说:“武都花椒能有今天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重视,规模品质成为它最大的‘信任状’,我们希望通过国际火锅产业联盟的推广,把这么好品质的花椒卖到知名的火锅品牌企业,这样不仅会极大地助推武都当地椒农的增收,也会更好地促进知名火锅企业的良性发展。”

为了加快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武都区坚持把农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立足山地条件,发挥生态优势,做好特字文章,打造区域品牌,大力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围绕“3+6”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做强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长效性主导产业,做优畜牧、蔬菜、茶叶、中蜂、核桃、辣椒等区域性优势产业,逐步构建起“村社有产业点、乡镇有产业园、片区有产业带”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截止4月底,武都区已完成春季油橄榄栽植4.7万亩,花椒1万亩,中药材9.6万亩,核桃0.2万亩,春播蔬菜8.18万亩,新栽植茶叶1000亩,订单辣椒1.8万亩,发展中蜂3.67万箱。

找准破题“着力点”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增强凝聚力、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

小满之后,万物繁盛。位于武都高海拔区域的鱼龙镇,成片的麦田与农作物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高原沃野,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走进鱼龙镇林里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村民们三五成群,分工明确,除草、施肥,忙碌的进行中药材管护工作。

据了解,为了整治撂荒地,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林里村支部书记党苏林带头创办了中药材加工合作社,流转了村上的1000亩撂荒地,栽种中药材。

“我们林里村土地资源丰富,但是最近几年,大家都在外面务工,土地撂荒比较严重。去年以来,我们把撂荒地整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撂荒的1000多亩土地,全部栽种成中药材,努力把中药材这个产业干好,把土地收益做到最大化,不仅让在外务工的人安心,也让留在家里的人有挣钱的门路。”党苏林说道。

今年以来,武都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将撂荒地整治工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守牢耕地红线,壮大村集体积累的重要举措。对外出务工和无劳力农户常年不耕种的土地统一收归村集体管理,建立托管服务,并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和能人大户带动作用,积极流转土地,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做到应种尽种。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在乡土人才培养中,武都区坚持党建引领,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将102名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培养成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将54名懂经营、善管理的党员培养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选派317名党性强、能力强、作风强的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持续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在武都蒲池乡乡村振兴培训学校,小荞沟村专职文书刘玉红正在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参加培训,这个由原坪儿小学改造而成的“乡土学校”,自去年开办以来,每个月举办一次针对性培训活动,已经成为受益当地干部群众的法纪课堂、道德讲堂、知识学堂。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使我的理论基础、业务修养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理论性、自觉性与坚定性,今后我会把所有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服务好群众,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刘玉红充满信心地说。

据统计,武都区2021年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49个,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1万元以上。下一步武都区将结合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引导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油橄榄、花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并有效发挥电商销售渠道,不断扩大农产品销售,通过组建专业公司、加工企业以及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中介组织,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及农村集体性资产,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

融合发展“新引擎”

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旅游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是旅游业综合性、带动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乡村持续发展的“源泉活水”。武都区持续擦亮文旅融合新名片,牢固树立“大旅游、大景区”建设理念,全力打造集观光旅游、洞穴探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全域旅游产业链。

眼下正值夏令水果上市之际,武都区汉王镇马坝村的桃子、枇杷也进入采摘期,一颗颗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

每到这个季节,果园里都会有很多近郊游的游客慕名而来,享受自己采摘水果的乐趣。一筐筐味甜汁鲜的时令水果成了带动一方产业兴旺、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我们听朋友说最近马坝村的桃子、枇杷都已经成熟,进入了采摘期,今天就带着孩子和家人专门过来玩,希望让孩子们感受一下自己动手采摘水果的乐趣”市民秦小珍高兴的说。

在武都马营镇陈塄坎村,市民李先生正带着一家老小在农家乐游玩,他说:“这两年因为疫情,我们很少去外面旅游,有的时候也想看看风景,放松放松心情。现在咱们武都有好多美丽乡村,我们周末就经常就近旅游。这两天天气热,听朋友说马营风光正好,还凉快,这不今天就带着家人小孩儿来这儿转转。”

如今的武都“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摘、冬可赏雪”,一处处“藏在深闺”的美丽乡村,如一个个婉约的世外桃源,让你在青山绿水、幽林鸟语、潺潺流水中,忘记城市的喧嚣与聒噪,回归田园的宁静与舒适。

金戈铁马闻征鼓,只争朝夕启新程。站在新的起点,甘肃武都区将继续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培育增收产业,让农民捧起“金饭碗”、揣上“金腰带”。继续昂首阔步前进,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以产业振兴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