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贵州调研“三保”聚焦落实改善民生
摘要:记者了解到,调研组积极动员组内成员,多渠道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和委内相关要求,邀请综合司、财金司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中心等委内外领导和专家深入开展专题研讨,加强组员对课题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把握。在此基础上,组内成员共进行4次线下集体学习、2次网上集中讨论,系统梳理“三保”制度汇编,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和调研提纲,做好充分的调研“预习课”。
本报记者 | 安宁
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以下简称“三保”),是基层政府履职施政的基础条件,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稳定社会发展大局的“生命线”“压舱石”。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党委统一部署安排下,8月15~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青年干部“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第9调研组赴贵州省开展实地调研活动,详细了解贵州“三保”工作情况,重点梳理基层经验做法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形成“1+3”系列调研报告(1篇主报告+教育、医疗、养老领域3篇分报告),深研精提助力基层进一步做好“三保”工作的政策建议。
扎实开展事前研究
捋清调研思路把握调研重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三保”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地方坚决筑牢兜实“三保”底线。“基层‘三保’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敏感性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调研选题,需要调研组全面了解基层的基本民生和工资运行,较好掌握地方的财政收支机制与结构,深入剖析政府债务等机密性信息,特别是该项工作并非由发展改革部门统筹,沟通协调难度较大。”调研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评督司陈招坦言,对于青年干部而言,此次调研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是一个宝贵的锻炼机会。锻炼的起点就是要把握好事前调研与实地调研的关系,把调研工作关口前置,深入开展事前业务学习研究。
记者了解到,调研组积极动员组内成员,多渠道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和委内相关要求,邀请综合司、财金司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中心等委内外领导和专家深入开展专题研讨,加强组员对课题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把握。在此基础上,组内成员共进行4次线下集体学习、2次网上集中讨论,系统梳理“三保”制度汇编,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和调研提纲,做好充分的调研“预习课”。
为提高调研针对性,调研组充分考虑组内成员的专业背景、工作岗位和个人兴趣,细分调研分工,做到人责匹配。比如,调研组成员、国家发展改革委机关党委吴和雨曾在地方挂职县教育局副局长,便牵头开展教育保障调研;再如,调研组成员、国家发展改革委离退局熊丹较为熟悉养老工作,便牵头负责养老保障调研。
为提升研究深度,调研组统一要求每位成员自主寻找至少一位基层业务骨干为指导老师,以便调研中及时答疑解惑。实地调研前每位成员均梳理出了一份清晰的工作单和问题表,充分做好调研的各项准备工作。
“走基层、接地气是青年干部丰富实践历练、提升履职本领的有效途径。‘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不仅为我们青年干部提供了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增长本领、锻炼能力的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沟通思想、交流经验,分工协作、取长补短的平台。”吴和雨感慨道。
深入一线掌握实情
细品“基层之根”泥土香
基层“三保”工作条目众多,仅“保基本民生”板块,国家层级明确的工作就有38项之多。为更全面透彻地了解真实情况,调研组与省市县三级发改、财政、教育、民政、卫健等部门开展集体座谈和专项访谈,查阅分析债务、税收、工资等大量基础材料,实地走访村庄、学校、卫生室、幼儿园等基层单位。
调研组工作之“专”,从调研访谈环节就可管中窥豹。记者了解到,调研组将调研访谈环节分为集体座谈、专项访谈和抽样交谈。集体座谈是指调研组在贵阳市、黔西市和普安县分别召开省市县集体座谈会,力求简明扼要、直面问题,以掌握全貌,搜寻问题点。专项访谈是指根据分工,调研组分别到人社、教育、民政、卫健、医保等部门和乡镇政府与业务骨干深度访谈,与各领域工作深入对接。抽样交谈是指调研组随机到1~2个基层单位,与村民、教师、医生等面对面直接访谈,核实有关情况,挖掘相关问题。
利用乘车、餐后的间隙时间研讨交流;坚持每天晚上召开碰头会,梳理总结当天的调研成果、研提产生的调研问题、及时调整调研思路;坚持落实“每日调研成文成稿”要求,梳理调研成果,同时查寻调研疏漏点、逻辑不同点等;强化数据运用,与省市县建立数据沟通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数据资料的收集汇总……调研期间,调研组成员积极发扬和展示国家发展改革委青年干部求真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良好形象。
“来到贵州之后,特别是下到村里,看到每家门口路上铺的柏油马路、以及为搬迁后农户造的漂亮小房子,才感受到老百姓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对贵州‘三保’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调研组成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朱瞾坦言,完成“根在基层”调研任务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年轻干部有了难得的机会去基层闻闻泥土味。
据地方反馈信息,调研组认为,贵州基层当前可用财力整体可覆盖“三保”支出,理论上具备兜住“三保”的能力。
精研深提政策建议
聚焦问题对症下药求实效
调查研究要敢于正视问题,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第一导向。调研组通过全面深入调研后发现,虽然当前贵州整体具备兜住基层“三保”的能力,但也存在个别地区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基层税收收入下降、非税收入可持续性较低和个别类型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
对此,调研组就系统做好贵州基层“三保”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一是完善“三保”制度设计,提升基层“三保”执行落实的制度保障水平。二是完善行政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精简财政供养人员。三是深化乡村教育改革,高效统筹基层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和教育质量提升。四是提高统筹层级,扩充基金收入,提升基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保障能力。
通过此次调研,调研组成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张浩深刻体会到,“小问题”连着“大信任”,“土办法”有着“大智慧”,群众的问题就是改革的方向,基层的经验就是改革的“良方”,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才能摸清真实情况、找到真正原因、提出管用举措,才能真正做到接地气、聚民智、办实事、惠民生。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