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布“网络二手交易纠纷典型案例与交易提示”
摘要:据悉,2022年至2024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受理涉网络二手交易纠纷案件259件,案件数量总体呈递增趋势,年增幅均超50%。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进一步引导网络二手交易平台加强管理,依法维护平台内买卖双方合法权益,3月14日上午,广州互联网法院召开“网络二手交易纠纷典型案例与交易提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广州互联网法院分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冬梅对近年来涉及网络二手交易纠纷案件的审理情况、纠纷发生原因及交易提示进行了通报。综合审判三庭庭长曹钰发布了网络二手交易纠纷十大典型案例。
据悉,2022年至2024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受理涉网络二手交易纠纷案件259件,案件数量总体呈递增趋势,年增幅均超50%。
从涉诉物品类型上看,涵盖电子产品、日用品、模型玩具、文化创意衍生产品等领域。从涉诉主体上看,89%的案件为自然人之间闲置物品交易引发的纠纷,起诉主体绝大部分为买家,占比达93.82%。从涉诉问题上看,实物与卖家描述不符、卖家未实际发货、商品质量瑕疵问题占比较高,分别占32.05%、18.38%、11.97%。
“受卖家引导提前确认收货较易引发纠纷。二手交易平台在网络交易中具有保障交易的功能,实践中,有的卖家以‘向海外代购商品需要时间’‘行业惯例’等理由诱导买家在未实际收货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收货,后卖家不发货甚至失联引发纠纷。”曹钰提醒消费者,“买家应在实际收到商品后在平台点击确认收货,平台再将商品价款支付给卖家,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买家钱货两空情况发生”。
“商品与描述不符也是网络二手交易纠纷中较为常见的情形。当前,二手交易平台大多允许卖家在发布商品时仅填写主观描述,‘质量非常好’‘99新’‘轻微使用痕迹’等语义含糊的描述易引发纠纷”,曹钰表示。
据悉,目前多数二手交易平台推出验货服务,该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但司法实践发现,经平台验货后,交易双方因商品质量问题出现争议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曹钰告诉记者,“平台检验内容和标准并不统一,验货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验货结论存在检验内容不全面、关键问题未明确提示、无法就商品与卖家自行作出的描述进行比对等问题,平台验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审判中发现的问题,广州互联网法院向二手交易平台提出了建议。“一方面,二手交易平台可从强化用户实名认证、完善用户评价机制、对经营主体实施分类提示和管理、推动商品描述客观化四个方面,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刘冬梅建议,“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二手交易平台等可通过制定二手商品检测的统一规范,完善检测机构认证、检测内容标准,提高二手交易平台验货检测的规范化水平,使检测更好地发挥客观反映商品情况、避免争议的作用。”
此外,广州互联网法院建议二手交易平台加大对纠纷的调处力度,“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用户裁判、充分保障争议双方举证权利等方式优化争议处理机制,使更多纠纷更加快捷有效地在平台内化解。”
本次发布会还发布了十起网络二手交易纠纷典型案例,明确了二手交易平台经营者认定、“一键转卖”的商品描述义务、平台验货不能免除销售者质量担保责任、二手交易平台依法维护用户评价体系不承担责任等裁判规则。
最后,为减少纠纷发生,广州互联网法院还对网络二手商品交易参与主体作出以下提示:一是合法诚信交易,如实描述商品;二是依约履行合同,及时发出货物;三是明示售后条款,厘清责任归属;四是避免脱离平台,防范交易风险;五是仔细阅读描述,关注用户评价;六是遵守平台规则,勿作提前确认;七是及时留存证据,依法维护权益;八是文明友好沟通,客观理性评价。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