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摘要:4月27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新闻发布会。
中国发展网讯 李揽月 李亚柯 记者朱波报道 4月27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新闻发布会。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李文海,市商务局局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剑楠,滨海新区区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单泽峰,天津海关副关长王利兵,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副行长贾科,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部长宋哲出席,介绍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李文海指出,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2015年4月21日,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设立,十年来,全面落实国家赋予的任务使命,实施686项制度创新举措,4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占全国复制推广成果的14.2%,制度创新指数在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中连续多年位列前三,区内实有经营主体近9万家,用天津市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26%的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8%的进出口额、43%的实际使用外资和16%的税收收入。总体看,十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
——规则对接持续深入。制度型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率先构建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作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首批试点,所有试点任务全部完成,5项任务在全国率先落地,7项“天津经验”入选向全国复制推广经验案例。率先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高地,深入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率先开放95个行业领域,实现制造业条目“清零”。率先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实施“证照分离”“最简告知承诺”制度,成立首个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局和基层法院国际商事审判庭,设立融资租赁、知识产权等六个专业法庭。
——制度创新持续突破。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显著增强金融创新特色鲜明,深化FT账户应用,全功能型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归集资金近350亿元,业务规模突破1.1万亿元;油气交易中心创新模式落地见效,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航运服务能级跃升,创新船舶登记、申报、监管模式,获批我国北方地区首个保税燃料油加注地方牌照、首个保税LNG加注试点资质,2024年累计完成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和分拨262.54万吨、16.34亿美元。要素流动便利高效,出台自贸试验区企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以及数据出境管理负面清单,形成自贸试验区“双首个”数据跨境政策体系;设立首个离岸创新创业主题出入境事务服务中心,构建“离岸孵化”“跨境研发”创业生态链条。
——产业赋能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领跑全国,率先实施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开展融资租赁企业外债便利化等创新试点,融资租赁规模2.3万亿元、占全国1/4。持续优化商业保理全链条服务,形成20余项行业标准,全国首创“共管账户+优先受偿”外币国际保理模式,商业保理企业资产总额超3000亿元、占全国30%。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率先开展综保区外保税维修,保税研发、保税维修再制造、保税混矿等“保税+”业务均已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平行进口汽车、二手车出口从自贸试验区开启试点,天津口岸汽车平行进口占全国70%、二手车出口位居全国前列。新兴产业充满活力,全国首创“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综合服务系统”,网络货运产业规模接近全国四分之一,创新跨境电商零售新模式,生物医药创新为临床进口药搭建“绿色通道”。
——协同发展纵深推进。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持续提升京津冀协同更加高效,建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通办联动机制,先后共同推出230项“同事同标”事项。推进京津冀通关一体化,保税燃料油跨关区直供京津冀5港。发布京津冀投资指引等创新成果,向北京、河北自贸试验区分享215项经验成果。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获批华北区域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动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打造“津货分仓”模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运输节点。打造“走出去”海外工程出口基地,中交海洋建设、中铁装备盾构机等海外工程出口项目逐步聚集。深度融入全球自贸网络,与阿联酋杰贝阿里和哈伊马角自贸区、新加坡等国际自贸园区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持续深化汽车贸易、跨境电商、能源、生物医药、港口通关等领域务实合作。(李亚柯/摄)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