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一场比拼速度与耐力的马拉松
摘要:毕竟,商业竞争从来不是比谁起跑时冲得猛,而是比谁在长跑中少犯错、不跌倒、坚持到最后。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并采用网络货运平台、多式联运及共同配送等方式,实现物流运作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智慧化,提升物流效率。图为某物流仓工作场景。新华社 张守营
凌晨两点,一位加班的白领打开手机,下单了一碗泡面、一包火腿肠和一罐红牛。半小时后,外卖骑手敲响了她的家门。这种“半小时达”的消费场景,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日常。过去几年,即时零售行业像一匹黑马,以“30分钟送达”的闪电速度闯入我们的生活,生鲜、药品、日用品甚至电子产品都能“随叫随到”。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场看似简单的“速度竞赛”,背后其实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就像短跑运动员靠爆发力冲刺,而马拉松选手需要持久训练和策略调整一样,即时零售的竞争,表面拼的是速度,实际拼的是谁能坚持更久、跑得更稳。
每一份“快”背后都是成本。即时零售的“快”,本质上是用钱堆出来的效率。
举个例子:一单30元的外卖,平台需要支付骑手配送费5元,商家抽成3元,再加上补贴、技术系统和仓储成本,实际利润可能不到1元。如果订单量不够大,这些根本覆盖不了成本。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即时零售平台前期疯狂烧钱补贴用户——只有用低价吸引足够多的人下单,才能让骑手和仓库的利用率提高,摊薄成本。
构筑牢固的产业护城河需要慢功夫,即时零售“三大能力”需要十年磨一剑。
如果说速度是即时零售的“面子”,那么护城河就是“里子”。真正的护城河不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三种能力。
一是毛细血管般的本地网络。即时零售的核心是“本地化”——商品必须存放在离消费者3~5公里的前置仓或合作门店,才能实现半小时送达。这需要平台像蜘蛛织网一样,在城市中密集布局。美团用了10年时间,覆盖了全国2800个县市,与760万家本地商户合作;京东到家花了8年,在100多个城市建成了“1小时达”的仓储体系;就连抖音这样的新玩家,也要从零开始整合便利店、超市资源,这个过程至少需要3~5年。
这种本地网络一旦建成,后来者几乎无法复制。就像你在小区楼下开了家便利店,别人再想挤进来,光找店面、谈供货就得要累脱层皮。
二是让用户“懒得换平台”的消费惯性。即时零售有一个隐形门槛:用户的使用习惯。当一个人习惯在美团买药、在京东到家买电器、在盒马买生鲜时,切换到新平台需要极大的动力。
数据显示,美团闪购的用户月均下单4.2次,京东到家用户月均消费超过200元。这种高频消费形成的依赖感,比任何广告都管用。就像我们习惯了用微信聊天,即使其他社交软件功能更花哨,也很难取代它。
三是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真正的护城河藏在数据里。美团能预测哪个小区凌晨的泡面需求量大,京东到家知道哪个品牌的洗发水在南方卖得更好,盒马甚至能通过用户购买记录推荐搭配菜品。这些能力背后是多年的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
例如,美团有一套“超脑系统”,可以实时计算数千万骑手的位置、订单路线、交通状况,把配送时间误差控制在3分钟以内。这套系统从研发到成熟用了整整7年,后来者想追赶,光靠钱是买不来的。
未来的赛道,谁能在耐力赛中活下来?
当前即时零售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未来胜负取决于三个关键点。
一是从“送得快”到“送得值”。当所有平台都能做到30分钟送达时,竞争焦点会转向商品质量和服务体验。美团闪购开始引入苹果授权店,确保正品手机1小时送达;京东到家与沃尔玛合作,让超市生鲜“送上门还带冰袋”;抖音则尝试用直播展示商品细节,比如现场测试充电宝容量。这些动作的目标,是让用户觉得“多花几块钱也值”。
二是从“烧钱抢市场”到“算账求盈利”。资本市场对亏损的容忍度正在降低。2024年以来,美团闪购砍掉了60%的补贴预算,转而通过会员制(如每月15元免配送费)提升用户留存;京东到家关闭了20个低效城市的前置仓,集中资源守住一线市场。活下去,比跑得快更重要。
三是跨界合作的生态竞争。未来的赢家可能需要“组队打怪”。美团联合顺丰,用同城快递网络补充夜间配送能力;抖音借助本地超市的库存,弥补自身供应链短板;甚至可能出现“平台+车企”模式——用新能源汽车的后备箱作为移动仓库。这种生态联盟的竞争力,远大于单打独斗。
回看即时零售的发展史,很像一场马拉松:2014~2018年是起跑阶段,资本疯狂涌入,比拼谁扩张更快;2019~2022年进入中途考验,一批玩家因体力不支倒下;2023年后则是最后10公里,坚持下来的选手开始调整呼吸、分配体力,为冲刺做准备。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其实是好事。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我们不仅能继续享受“30分钟送达”的便利,还会发现商品更优质、服务更贴心、价格更合理。而那些真正有耐力的企业,终将在马拉松的终点线上收获掌声。
毕竟,商业竞争从来不是比谁起跑时冲得猛,而是比谁在长跑中少犯错、不跌倒、坚持到最后。即时零售的终局,注定属于那些既有速度又有耐力的长期主义者。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张守营)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