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托举 外贸优品开启消费新赛道
摘要:事实上,近来,各地各部门稳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工作,在市场准入、渠道开拓、财政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帮助力度,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荆文娜
“五一”假期刚一结束,一场电商平台助力内外贸一体化的座谈会就在外贸大省广东迫不及待地召开。会议提出,将助力企业加快产品改造,出台更有力度的专项政策举措,帮助企业抓好即卖产品简便易行改造,实现快转快销,实施更好服务内销的技改数转,推出更多畅销国内的优品名品。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事实上,近来,各地各部门稳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工作,在市场准入、渠道开拓、财政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帮助力度,取得积极成效。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电商平台助力外贸企业拓展内销成效显著。截至4月23日,9家电商平台已开放入驻绿色通道,6家电商平台建立内销专区,对接超6000家次外贸企业。
一通“快拳”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香甜可口的可颂酥、出口欧美的品牌锅具、最新款的牛仔裤……今年“五一”假期,上海消费者的“购物车”里多了不少外贸优品。随着越来越多的商超百货向外贸企业敞开怀抱,越来越多的优质外贸产品开始走入国内消费者的视野。
这样的情形,不止发生在上海。作为外贸大省,“五一”期间,浙江省各级商务部门联动知名商圈、大型商超、电商平台推出外贸优品拓内销活动,掀起了一股新的消费热潮。据悉,该省积极开拓外贸优品展示窗口,以高速服务区客流为支点,撬动外贸转型与消费升级的双向奔赴。“五一”期间,浙江交通集团下属长安、绍兴、萧山三对服务区开展了“外贸优品高速行”主题展。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外贸优品青岛行”内外贸融合促消费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嘉年华·海信广场拉开帷幕。50余家外贸企业携千余款产品集中亮相,京东、天猫等30余家头部采购商现场选品,在非遗手作、户外装备、图书文创等展区,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被冠以“出口转内销”的商品,在人们印象中都是质量更优的产品。在我国外贸企业持续承压的当下,为了让国人更有效地了解此前并不十分熟悉的好产品、好品牌,有关方面迅速拿出了具体方案为外贸企业纾困。
宝玺集团负责人介绍,企业80%的出口业务是面向美国市场,贸易战致使公司对美业务全线受阻。一筹莫展之际,看到了上海百联股份转内销专班的消息,便通过扫码填写企业诉求。该负责人表示,百联股份几乎提供了品牌全托管服务。“双方很快敲定合同、对接发货,完全不用操心商场人员、道具物料和场地准备。一般品牌入驻商场快则一两个月,慢则三五个月,但是从4月下旬提交诉求到5月2日在上海永安百货上柜,百联股份转内销专班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帮助企业在上海完成了首单销售。”
无独有偶,如此打出“快拳”帮助外贸企业解决燃眉之急的“戏码”也在浙江上演。据了解,浙江一批大型零售企业设立了外贸优品专区专柜,开辟绿色通道,大幅压缩产品上架时间。例如,舟山一家外贸企业的阿根廷红虾从洽谈到上架,只用了72小时,单日销售额就达1万多元。
事实上,外贸企业要“转内销”,往往面临不了解国内市场需求、缺乏平台运营经验、品牌认知度低、国内外标准不同等一系列挑战。
记者注意到,为了进一步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线上平台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腾讯、京东、盒马、阿里等电商平台近日纷纷发起专项行动。4月11日,京东宣布将设立2000亿元专项采购资金,启动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4月17日,腾讯推出“外贸新征程助跑计划”,预计通过小程序、微信小店、数字化线下门店等商业生态,为广大外贸企业新增1000亿元销售规模……
一场从国家到地方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全面布局”的接力
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上升,同时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企业正面临较之以前更加复杂的挑战——如何让同一款产品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打动国内消费者?这成为当前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趋势下的核心问题。
内外贸一体化,是指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有机结合,实现内外贸在资源、政策、规则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和相互促进。简言之,就是企业能够在开展内贸和外贸之间灵活切换,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为此,我国展开了全面布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解决标准认证、市场渠道等方面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3月份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外贸产品拓内销,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引导外贸代工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品牌;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4月24日表示,将持续壮大巡回采购团力量,深入外贸大省、消费大省举办专场采购对接活动,加大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支持力度,让更多外贸优品走进千家万户。
4月13日,在“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启动仪式上,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致辞中表示,“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将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在线下组织外贸优品进商超,在线上引导电商平台设立相关专区,把更多外贸优品纳入“以旧换新”政策支持范围等,帮助企业打通出口产品内销堵点,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调发展、顺畅切换、相互促进。
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副司长杨冬介绍,将加快提升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实施便利化管控,解决标签差异等关键问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场从国家到地方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的“接力赛”加速上演。4月28日,盛秋平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出台了帮助外贸企业拓内销、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一揽子”政策,通过“政策+活动”双轮驱动,对受到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加大市场渠道、国内消费、财政金融、服务保障等四个方面支持力度。
在地方层面,近期多个外贸大省及重点城市密集出手,通过出台扶持政策、举办对接活动、拓展销售渠道、优化服务等举措,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
在福建,省商务厅组织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外贸优品福建行”系列活动,支持外贸优品进校园、进部队、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圈、进平台,畅通外贸优品内销渠道。福建省批发零售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助力外贸优品拓展国内消费市场的倡议》,号召福建内贸流通企业为外贸产品开放“绿色通道”。
在四川,出台了支持稳外贸九条措施,包括开展不少于20场“外贸优品四川行”精品活动;支持零售龙头企业设立外贸优品专柜,支持电商平台开设3C数码、家用电器等外贸优品四川专区;推动金融机构对1000万元内信贷额度采用纯信用贷款,推动银行进一步降低利率。
在江苏,省商业联合会发起“积极扩大外贸商品内销渠道,实现双循环新发展”的倡议,在商品引进、柜台销售、货架陈列、资金结算、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受影响的企业给予帮助。
一次增强“中国制造”话语权的“自我革新”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举动,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关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强调,拓展内销市场不仅不会削弱对外开放,反而能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外贸企业通过内销积累品牌认知度和运营经验,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为重返国际市场奠定更坚实基础。”以家电、服装等行业为例,许多中国企业正是通过“先内后外”的模式,最终成为全球品牌。
当然,我们在积极寻找机遇的同时,也不忘审视自身的短板。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的高品质商品持续畅销海内外市场,但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仍需付出诸多“自我革新”的努力。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表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具有多重意义。从国内来看,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链条中的堵点,扩大内需市场,对冲外需波动风险,为外贸企业提供内部缓冲空间,助力外贸企业利用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消化产能,同时引导内贸企业对标国际标准提升竞争力。从产业链来看,内外贸融合能促进技术、品牌、服务等要素整合,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
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曾停歇。今年以来,我国先后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截至4月27日,本届广交会吸引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的22.4万境外采购商到会,创同期历史新高。张建平表示,当前的外贸转内销是战术层面的优化调整,目的是让企业获得更均衡的市场布局能力。这不仅没有改变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了新动能,外贸拓内销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实践。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