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荆门掇刀:壮村集体经济破题 绘就城乡均衡发展新画卷

2025-07-16 18:39 中国发展网 廖亮 李德银 王梅芳 吴志明

摘要:近年来,该区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走出一条城乡均衡发展的特色之路——202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8814元,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化率提升至85.58%,城乡面貌焕发新颜。

中国发展网讯 清晨的阳光洒满掇刀区白庙街道花竹村,村民陈定祥已忙着给村集体的鱼塘投食、巡视百亩农田。这份在村集体的工作,让他每年有2.8万元工资,加上1.07万元分红,近4万元的收入稳稳托住了幸福生活。在掇刀区,像陈定祥这样因村集体经济壮大而受益的村民还有很多。近年来,该区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走出一条城乡均衡发展的特色之路——202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8814元,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化率提升至85.58%,城乡面貌焕发新颜。

借船出海:工业东风里扬起集体经济风帆

“今年村集体收入肯定超1100万元!”站在村办科技孵化器厂房前,花竹村党支部书记丁克华底气十足。眼前这10栋标准化厂房里,4家科技型企业机器轰鸣,每年仅租金就为村集体带来430万元收入。而这一切,源于十年前一次“破局”的尝试。

2014年,看着隔壁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里企业云集,丁克华想起在广东招商时的见闻:村集体建厂房出租,村民年年分红。可当他提出效仿这一模式时,却遭到村民反对——“以前村办企业赚了钱,村民没份儿!”为打消顾虑,村“两委”立下“收益全部分红”的承诺,挨家挨户做工作。如今,花竹村不仅靠厂房出租盈利,还办起建设公司、物业公司,承包了企业生产管理项目,去年给村民分红300万元,像村民王某这样曾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领到了一万多元红利。

借工业之风,扬起发展之帆。在掇刀,像花竹村这样“靠厂吃厂”的村社有20多个:冯庙村建仓库出租,江山村办劳务公司,双泉渔场盘活闲置土地……它们依托辖区三大千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带来的红利,通过“建厂房、办实体、搞服务”,让村集体经济从“薄家底”变成“厚积累”。

产城融合:烟火气中升腾乡村振兴活力

傍晚的凤鸣湖美食街人声鼎沸,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的工人下班后,约上工友来此撸串、聊天。这条由团林铺镇石堰村打造的商业街,二期11个木屋和一栋服务楼刚完成招租,每年又能为村集体添44万元收入。

“两年前,这里还是片荒地。”石堰村党支部书记陆华清记得,当时长城汽车产量激增,上万名工人涌入,周边却连个像样的吃饭地方都没有。村“两委”看准商机,决定建美食街。缺资金?跑政策争取乡村振兴资金;缺手续?区领导现场办公解难题。2022年,投资110万元的美食街一期开业,32个门面房当年就收回80%成本。如今,这条街不仅成了产业工人的“深夜食堂”,更让石堰村从“薄弱村”跃为“经济强村”。

产城融合的烟火气,在兴隆街道同样浓郁。迎春村在企业旁搭起小吃街,每年增收10万元;龙井社区为深夜下班的工人建美食街,年创收50万元。从“满足工人需求”到“壮大集体经济”,掇刀的村庄们在产业与城市的缝隙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黄金赛道”。

挖潜赋能:特色路走出“家家有活干、户户能增收”

“新牛舍建好后,能多养50头肉牛!”麻城镇板庙村村民孙红明看着刚竣工的牛舍,盘算着今年收入。在他身后,华中农业肉牛养殖基地里,村集体建的青饲料贮存室和光伏屋顶厂房正产生效益——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收入。

对于没有工业区位优势的村庄,掇刀鼓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雷集村把堰塘、土地流转给甲鱼养殖企业,年入37.5万元;中山村瞄准快递业用人需求,办起人力资源公司,每天往转运中心输送180名工人,去年盈利20多万元,村民曾玉波在这里务工,每月能赚近5000元;七岭村60%的劳动力在区内企业上班,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一村一策”的精准施策,让薄弱村也迎头赶上。区长王玮带头包联,区直部门一对一帮扶,每月调度解决土地、资金等难题。如今,掇刀82.05%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11.53%的村超50万元。从工业配套到产城融合,从特色种养到劳务服务,各村捧着“自家饭碗”,共同撑起了城乡均衡发展的“大格局”。

行走在掇刀的村庄里,既能看到产业园的现代化厂房,也能瞧见农家院的袅袅炊烟;既有上班族的匆匆脚步,也有村民分红时的爽朗笑声。这里的实践证明:壮大村集体经济,不仅能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能让城乡之间的差距小下去,最终绘就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均衡发展画卷。(廖亮  李德银  王梅芳  吴志明)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