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地球之肾”的“康复之路”

2025-08-20 14:1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据了解,通过系统治理修复,花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完成并销号,水域面积由215公顷扩大到650公顷,每年向黄河补水达44亿立方米左右,周边湿地沼泽恢复892公顷,流域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4万亩,沙化面积2019年开始实现负增长,连续3年监测发现7种新的珍稀物种。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

花湖,位于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是保存较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担负着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任,被誉为“地球之肾”。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花湖曾出现生态侵占、湿地萎缩、草地沙化、畜牧超载等问题,水域面积由386公顷下降到215公顷,畜牧超载率一度达60%,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湿地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威胁生物多样性。

记者从四川省阿坝州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为解决当地生态问题,若尔盖县三管齐下。

落实生态红线工程,坚决“退”。拆除花湖湿地缓冲区内栈道2.86公里以及观景平台、休息亭、公共厕所等旅游设施14176.49平方米,投入100余万元实施生态恢复。全县减畜出栏45.9008万个羊单位,草原禁牧458万亩,实施草畜平衡518万亩,花湖流域占超载放牧治理量的20%以上,花湖畜牧超载率控制在8%以内。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系统“治”。成果入围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亿元。投资1000万元建成长1740米、高0.6米的生态堤坝,提升花湖水位0.52米,扩展湖泊面积435公顷。投资3.96亿元,实施生态脆弱区及沙化项目15个。投资272.02万元开展流域农村和景区生活污染治理,安装智慧生态马桶518套,新建三级沉淀池及氧化塘39座、土壤渗滤污水处理设施20处,花湖景区实现“污水不入湖,脏水不外排”。

推进生态管护工程,长效“管”。形成“州—县—乡—村”四级管护体系,建立草畜平衡长效机制,河湖“清四乱”常态化、“洁美花湖”定期化、岸线巡查制度化。搭建三套高清多波段智能探测仪器,实时监控花湖及周边2公里内人员活动及生态环境状况。建成占地400平方公里的若尔盖湿地科普教育站,陈列周边60余种重要物种,并投放藏汉“双语”科普读本,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突出“两山”转换,转变高强度开发模式,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开发,把花湖打造成异域奇特的“高原江南”。

据了解,通过系统治理修复,花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完成并销号,水域面积由215公顷扩大到650公顷,每年向黄河补水达44亿立方米左右,周边湿地沼泽恢复892公顷,流域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4万亩,沙化面积2019年开始实现负增长,连续3年监测发现7种新的珍稀物种。兑现景区生态生计补偿超1亿元、草原生态效益补偿8960万元,成功探索出了“两山”转化的“花湖路径”。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美丽河湖之根,自然生态的解决方案是美丽河湖之本,生态价值的产品转化是美丽河湖之要”,花湖通过“坚决退、系统治、长效管”的生态恢复路径为黄河流域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治理提供了“四川实践”。花湖流域通过提升水位,扩大水域面积,探索出“水—草—沙—鼠”良性循环模式,为黄河上游地区高原湖泊和湿地保护提供了经验参考。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