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化应用,使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甄敬怡
就业是支撑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盘”。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3%。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略有下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稳就业”居首,意味着经济发展越是承压前行,越要千方百计稳住就业。
当前,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不断完善。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得益于经济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升级,也与着眼稳定就业大局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及时出台、有力落实密不可分。
稳岗扩岗政策精准密集推出
今年以来,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密集出台、加速落地。“加快政策落实、加力政策支持”已成为当前就业工作的主旋律。政策落地上突出及时精准,释放出稳就业、稳民生的强烈信号。
今年3月,《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出台,方案聚焦先进制造业、消费新热点、民生新需求、重大工程项目等领域行业,面向城乡基层与中小微企业,通过分领域、分类别的专项规划,着力加大就业岗位释放力度。
4月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4月2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会同财政部下拨667亿元中央就业补助资金,为稳就业政策实施提供保障。
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7个方面推出19条政策举措,将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紧密结合。《通知》明确,扩大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支持范围,深化政银合作,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提升贷款便利程度。提高相关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由不超过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最高提至不超过90%,大型企业返还比例由不超过30%最高提至不超过50%。
企业是创造就业的主体。将稳就业与稳企业政策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既立足当前解企业“燃眉之急”,又着眼长远筑就业稳固根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通知》进一步将市场作用、企业动能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从长远来看,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要持续依靠市场机制的发力,激活企业稳岗扩岗的潜能,而非短期性、临时性的外部干预。
新兴产业为就业市场打开“新蓝海”
人形机器人行业招聘需求暴涨,新材料、智能硬件等领域需求也迅速增长,在线生活服务、大健康等赛道同样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这些新兴产业是经济转型中的新风口,也为就业市场打开了“新蓝海”。
据智联招聘数据,二季度人形机器人、新材料、智能硬件等行业招聘人数同比分别增长398.1%、72.1%、50.3%,宠物服务、汽车服务、养老看护、游戏、在线生活服务等行业招聘人数同比增幅均超过30%。
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巩固了就业稳中向好的预期,也在持续培育更多就业新增长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7月15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力度,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2024年‘三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左右,新动能在积聚。”
新质生产力成为就业新引擎。从低空经济、新材料到生物医药、机器人,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推广应用,新质生产力蕴藏着巨大就业潜力。与此同时,“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持续显效,各地各部门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相结合,更多消费新热点转化为就业新渠道。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与政策评价研究室主任庞诗认为,科技创新、产业变革、消费升级,往往能孕育出新的就业增长点。当前,无论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美丽乡村,还是提升消费体验、填补公共服务短板,都富含职业发展新机遇,具备就业挖潜的广阔空间。
不断夯实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
近年来,得益于一系列存量和增量政策带动,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几年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展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显示出我国经济与就业形势的向好趋势。但也要看到,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国内部分行业招工难与部分群体就业压力较大并存,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仍然存在。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化应用,使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如何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支持技能提升。从中央到地方,“政策组合拳”正在积极引导劳动力向新经济领域流动,帮助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着眼新兴产业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精准匹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教育部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目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遴选33个实用紧缺专业的138门一流课程和应用技能型“微专业”等1455门优质教学资源。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紧缺领域的60个重点方向,建设“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全国高校共设置2025届毕业生修读的“微专业”2654个,修读毕业生7.4万人。
通过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为劳动者“赋能添翼”,打通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中梗阻”。近日,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25年到2027年底,围绕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以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为牵引,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其中,聚焦高精尖产业与急需行业、就业重点群体等开展补贴性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乐业。
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各地把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加快推出支持政策,广大企业奋力拓市场纳人才,多方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
山东省提出,将机器人领域人才纳入《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计划》,面向全球引进机器人战略人才、青年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在住房、教育、落户等方面通过“一事一议”给予灵活配套政策支持。
广东省“百万英才汇南粤”系列招聘活动持续进行,挖掘省内各地市和行业部门岗位超120万个。据介绍,今年以来,广东全省已组织政策宣传、招聘服务、就业指导、创业服务、职业培训、困难帮扶等进校园活动超2300场次,服务高校毕业生约72万人次。
湖南省今年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归集发布4期重大项目就业岗位信息,共归集363个项目、1132家企业岗位信息,累计可招聘2.87万人;举办“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促进高校毕业生留湘来湘系列行动;部署开展2025年“春风行动”,累计达成就业意向25.5万人。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