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三样”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7.6%
“十四五”时期,我国部署实施了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在为经营主体等带来减税红利的同时,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摘要:在国家税费优惠和其他相关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十四五”时期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图为第137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拍摄的机器人灵巧手展品。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荆文娜
7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胡静林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税务部门扛牢主责主业,税收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果。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税收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胡静林强调,“十四五”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透过这些成果,可以展现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是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2021~2024年,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9%,今年上半年增长14.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比重由2020年的15.3%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16.9%,创新产业势头强劲。同时,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加深,2021~2024年,全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0.8%。
二是区域发展更为协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动力源地区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了50%,今年上半年,三大区域的对外销售收入分别增长4.2%、6.2%和5.6%,高于总体增速,反映出这些地区对域外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县域经济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由2020年的22.8%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24.3%,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加快。
三是绿色转型不断加快。2021~2024年,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在内的清洁能源发电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1%,占全部电力行业销售收入比重由原来的30.3%上升到33.8%。与此同时,生态保护类相关行业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6%,实现了快速发展。
四是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十四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外商来华投资稳步增长。截至今年6月底,外资涉税经营主体的户数比2020年增长了12.7%,外资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出口退税数据显示,2021~2024年,全国税务部门办理的出口退税年均增长6.6%,按可比口径,今年上半年增速进一步提升为7.1%,反映出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国外贸出口的强劲韧性。
五是共享红利加快释放。2021~2024年,国家在养老、托幼、医疗、教育等领域实施的惠民税收优惠政策,年均减免税增长11.7%,有力促进了民生改善。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发票数据显示,2021~2024年,全国商品消费年均增长6.8%,今年上半年增长7.7%。
经营主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减税红利
经营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其活力体现着经济发展活力。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蔡自力介绍,“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等关键领域,部署实施了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既为经营主体和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减税红利,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了强劲动力。税务部门始终坚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实打实,依托税收大数据精准开展“政策找人”,在政策直达快享中增强了广大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
据统计,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9万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达到10.5万亿元,年均新增减税降费超2万亿元。从政策导向看,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3.6万亿元,占比达到36.7%;从受益主体看,在各类经济主体中,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降费7.2万亿元,占比达到72.9%;在各类规模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共享受新增减税降费6.3万亿元,占比达到64%。
在国家税费优惠和其他相关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十四五”时期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制造业发展量稳质升。发票数据显示,2021~2024年,制造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保持在29%左右,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稳步推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6%和10.4%,今年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8.9%和11.9%。其中,新能源车、光伏设备、锂电池“新三样”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7.6%;工业机器人、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3.2%和17.2%。
二是创新动能增势较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税收支持政策。“十四五”期间,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不断优化、力度不断加大,其中2024年度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32万亿元、享受户数61.5万户,较2021年度分别增长25.5%和16.7%,为我国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是民营经济稳步壮大。发票数据显示,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由2020年的68.9%提高至今年上半年的71.7%。其中,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民营企业2021~2024年销售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4.1%和50.1%,展现出更强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税收收入呈现出“量增质优”的特点
保障国家税收收入是税务部门的主责主业。胡静林介绍,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税收收入,在规模上是稳步增长,在结构上是不断优化,呈现出“量增质优”的特点。
从行业结构看,占比最大的是制造业税收,近年来均保持在30%左右,反映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在税收上的“压舱石”作用;增速最快的是信息软件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其税收占比,2024年较2020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从税种结构看,“十四五”期间直接税比重超过40%,较“十三五”期间提高了1个百分点,反映出税收的调节分配功能在增强,我国税制结构在优化。
从税收与经济的协调性来看,经济决定税收,但也会有一些因素影响,造成经济与税收不完全同步。胡静林说,以减税降费因素为例,近年来我国减税降费力度较大,这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对长期税收也是有利的,但是会减少当期的税收收入。再如,税源结构因素,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科技创新,我国经济税源发生了一些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对税收贡献相对较大的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增速下降,带来相应税收增速放缓甚至减收。”胡静林表示,“新三样”等新兴行业发展势头好,但是税收总体规模较小,而且享受的优惠政策比较多,现阶段对税收增长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大。剔除这些因素后,我国税收收入与GDP增速大体是匹配的。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