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涌现”的视角看世界机器人大会
摘要:个体的“笨拙”是未来复杂的基石。展会上那些能精准操作机械臂的工业机器人、能完成高踢腿的格斗机器人,它们每一个精准的动作,都是工程师设计的算法在驱动。它们遵循着“程序”这个基本规则。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张守营
刚刚落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未来预览窗口”,充满了形态各异、功能五花八门的机器人:送餐的、跳舞的、拧螺丝的,甚至踢足球的机器人都登场亮相。看着它们,很多人可能有个直观感受:“挺酷,但好像还不够‘聪明’?”没错,今天的它们,动作也许略显生硬,反应有时不够灵光,确实称不上真正的“智慧体”。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用“涌现”的视角来看,这场盛会传递的信号无比振奋:我们正处在机器人智慧的“奇点”前夜,那些笨拙的雏形,正是未来惊艳世界的前奏。“涌现”是什么?简单说,就是“1+1远大于2”的魔法。
想象一下,一只蚂蚁平平无奇,但百万只蚂蚁协作,就能建造复杂如迷宫的巢穴;一滴水微不足道,但亿万吨水汇聚,就能形成海洋的磅礴与潮汐的韵律。这不是某个“蚂蚁大王”或“水滴领袖”在指挥,而是无数简单个体,在遵循各自基本规则(比如蚂蚁跟着信息素走)的互动中,自然而然、不可预测地“冒”出来的全新、复杂特性——这就是涌现!
把目光拉回机器人大会,我们看到了“涌现”的种子正在萌芽。
个体的“笨拙”是未来复杂的基石。展会上那些能精准操作机械臂的工业机器人、能完成高踢腿的格斗机器人,它们每一个精准的动作,都是工程师设计的算法在驱动。它们遵循着“程序”这个基本规则。现在看,它们像只会单个音符的琴键。但当它们具备了更强的感知(传感器)、更快的思考(芯片和算法)、更自由的沟通(协同网络),这些“规则”就能在互动中产生化学反应。
协作是关键催化剂。虽然大会上的机器人协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比如足球机器人按照战术配合、送餐机器人避开人群),但这已经初露端倪。想象一下,当无数这样的机器人,像鸟群一样,不需要中心指挥,仅仅依靠彼此感知和简单的交互规则(如“保持间距”“目标一致”),就能在城市物流、灾难救援、农业生产等复杂场景中,自组织、自适应地完成超乎想象的任务——这就是群体智能的“涌现”!单个机器人可能只懂“避障”或“抓取”,但群体却能“涌现”出动态路径规划、资源最优分配等高级智慧。大会展现了机器人覆盖全场景应用的雄心,这正是为大规模协作搭建舞台。
“学”的能力是下一站。真正的“涌现”智慧,往往还需要学习和进化。大会展区里高校的创新成果,预示着机器人正从“预设程序”迈向“具身智能”——在实践中学习、理解世界并调整自身行为。当机器人能像婴儿一样通过互动学习,它们遵循的规则将不再是死板的指令,而是能进化的经验。无数这样的个体在真实世界中学习互动,最终“涌现”出的集体智慧,其创造力与适应性,可能远超我们今天的任何设定!
所以,别小看今天这些略显“low”的机器人!它们每一个精准的动作、每一次尝试性的协作、每一点学习的火花,都在为未来的“涌现”积累势能。它们就像构成海洋的每一滴水、搭建蚁巢的每一粒沙。今天的机器人大会,展示的不是成品,而是一场伟大变革的序章。
当感知、连接、计算、学习这些基础要素的量变积累到临界点,当机器人个体间的互动变得足够频繁和深入,“涌现”的魔法就将发生。那时,我们现在觉得“科幻”的场景——如高效自组织的城市管理集群、能自主创新解决方案的创新网络,甚至拥有独特“群体性格”的机器人社会——很可能会像清晨的阳光一样自然出现,让所有人惊艳。
世界机器人大会,让我们看到了“涌现”的种子已播下,静待智慧森林的繁茂!未来的机器人,不是只会跳舞踢腿的“钢铁玩偶”,而是在复杂世界中“生长”出智慧的奇妙生命。这一天,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