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关税立国”论可以休矣

2025-08-15 10:2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关税

摘要:从历史上来看,关税可以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在特定历史阶段或特定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单纯依赖关税能否支撑一个国家的长期繁荣与发展,值得商榷。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季晓莉

当下的美国政府,正不断吹嘘其“关税立国”政策短期内从他国身上攫取巨额经济利益、满足自身需求的实用性。看来我们需要讨论一下,关税政策能否“立国”?

从历史上来看,关税可以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在特定历史阶段或特定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单纯依赖关税能否支撑一个国家的长期繁荣与发展,值得商榷。

保护幼稚产业是实施关税政策的经典论点。对进口工业品征收高关税,可以降低外国成熟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为国内新兴产业发展争取时间和市场空间,使其有机会成长壮大,最终具备国际竞争力。19世纪的美国、德国以及二战后的日本、韩国等,都曾通过高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制造业,如钢铁、汽车、电子产品,成功实现了工业化转型,奠定了强国基础。

在所得税、增值税等现代税制成熟前,关税曾是许多国家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即使在今天,一些资源出口国或经济结构单一的国家,关税仍占财政收入的相当比例。而且,相比国内税种,关税在边境口岸征收,相对容易管理和监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能源行业或涉及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关键基础设施产品征收关税或设置配额,可以减少对外依赖,保障供应链安全。此外,限制进口有助于减少外汇支出,改善贸易逆差,稳定本币汇率;针对低于成本价销售的倾销行为或外国政府补贴行为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能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正当竞争冲击。这些都是实施关税政策积极的一面。

但是单靠关税“立国”,从现实的角度看,成功者鲜矣。

首先,关税会损害消费者福利与整体效率。关税最终会转嫁给国内消费者,导致进口商品和依赖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的国产商品价格上涨,降低民众实际购买力;关税保护可能使低效、缺乏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得以生存,阻碍资源流向更具效率的产业或创新领域,导致整体经济效率下降。

其次,关税易引发贸易伙伴报复与贸易战。一国提高关税,往往招致贸易伙伴的报复性关税,导致双方出口受阻,两败俱伤。全球贸易萎缩会损害所有参与国的经济增长,例如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加剧了当时的经济大萧条。

此外,关税还会阻碍技术进步与创新,长期关税保护可能使国内企业丧失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压力和动力,导致产业停滞不前,最终在国际市场上依然缺乏竞争力;更会破坏全球供应链与分工,高关税增加中间品成本,扰乱高效的国际分工,损害依赖进出口的国内企业,最终可能损害本国优势产业的出口能力。

关税作为财政收入来源也是不可持续且低效的,因为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和贸易自由化深化,关税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通常会下降,不如发展更现代化的国内增值税、所得税稳定高效。高关税环境被视为贸易壁垒,会降低外国直接投资意愿,阻碍本国融入全球市场、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

历史上曾成功利用关税的美、德、日、韩等国家,达成目标的关键在于保护有针对性、有明确时限,国内有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教育投入,最终都逐步降低关税壁垒,转向更开放的竞争,让经受住考验的产业参与全球竞争。

如今的美国号称要走捷径,以关税胁迫换取市场准入和投资,倒退回单边主义和丛林法则。但健康的国民经济需要建立在科技创新、市场高效、制度完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深度融入全球分工合作的基础之上。长期依靠高关税壁垒必将导致国家经济僵化、竞争力下降,离“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目标只会越来越远。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