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战略”为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先行优势
——专访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柳裕
摘要:陈柳裕认为,党员干部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使命与责任,必须努力提高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认识、创新能力和专业本领。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荆文娜
今年1月17日,浙江省首颗海洋卫星——“蓝碳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至此,浙江省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已超14.8万件,首次进入全国前四……
之江大地上,创新热潮处处涌动。2024年,浙江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良好。
自“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的新定位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新使命。于浙江而言,20多年来,“八八战略”的实施,深入挖掘了浙江八大优势,推动浙江地区生产总值跃上9万亿新台阶,为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科学路径、奠定了先行优势;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将为“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也是浙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站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的重要时间节点,围绕浙江如何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更高效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柳裕。
发挥三个“引领作用”
记者近日从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04亿元,同比增长5.8%,经济运行保持了稳中有进、向新向好的态势。浙江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浙江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两新”融合、“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工业经济持续提质增效。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所在。”陈柳裕向本报记者表示,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既涵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共性特征,也包含各地因地制宜的探索实践。今年7月17日召开的浙江省委第十五届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这是在省域层面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支撑、关键路径、核心变量等进行了系统部署。”
在陈柳裕看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发挥三个“引领作用”。“首要的是发挥体制机制的引领作用,夯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这一动力支撑。”陈柳裕向记者介绍,浙江始终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实质性打通人才、资源、成果共享通道。比如,在科技强省上,浙江注重一体提升科创平台质效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则是要锚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关键路径。“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在推动两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浙江始终注重系统集成、整体推进。”陈柳裕具体解释说,在目标设定上,浙江始终锚定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发展导向上,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梯队,推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在产业发展上,统筹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415X”集群提能升级、产业创新平台提质增效。
“特别是,还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引领作用,把牢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这一核心变量。”陈柳裕强调,今年以来,以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成为浙江人工智能发展的生动写照。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浪潮,浙江应主动出击、前瞻布局,积极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深挖文化经济内涵
浙江和浙江人历来就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拼劲。如今,发展新质生产力,浙江干在实处又应如何干?走在前列又要怎么走?
在陈柳裕看来,文化与经济始终是紧密联系、互融发展的。“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浙江始终注重深挖文化经济内涵、厚植创新文化土壤、推动文化数字化转型,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注重深挖文化经济内涵,持续激活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源”。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近年来,浙江深挖文化经济内涵,推进文化全方位赋能产业发展,实现了文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度交融。一方面,鼓励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比如,推动制造业企业将浙江传统工艺文化融入产品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旅游企业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以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带动旅游消费。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跨界融合。比如,风靡全球的浙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便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功典范。
注重厚植创新文化土壤,努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库”。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成长的协同联动。近年来,浙江坚持以教科人一体改革发展为抓手,构建“育才有方、用才有道、留才有策”的全链条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比如,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开展创新实践项目,设立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
注重推动文化数字化转型,着力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数字翼”。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使文化数字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增量。一方面,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对全省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艺作品等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与存储,让文化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更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搭建文化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借助数字化文化服务,以文化数字化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活力。
努力成为“行家里手”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陈柳裕认为,党员干部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使命与责任,必须努力提高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认识、创新能力和专业本领。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一场技术变革,也是一场思想解放。对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了、理解透彻了,才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陈柳裕表示,我们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以坚定的思想自觉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陈柳裕强调,要发挥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工作方式方法,绝不能出现“观念陈旧,名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新瓶装旧酒’”的现象。
此外,在陈柳裕看来,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涉及大量的新领域、新知识、新赛道,必须提高真抓实干的专业本领。“我们必须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针对性地掌握科技创新、产业培育、数字经济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本领,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家里手’。”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