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湖北:以支点建设为牵引 推动湖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2025-08-28 15:46 中国发展网
区域协调发展

摘要: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湖北联结东西、承接南北,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地。

中国发展网讯 8月20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区域联动篇,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区域协调发展等情况。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毛明天,中共襄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孟艳清,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徐伟营,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洋参加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总量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全员劳动生产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人均预期寿命等8项指标超过预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9项指标进展顺利;部署的沿江高铁湖北段、三峡水运新通道、引江补汉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湖北“九州通衢”“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得到系统重塑,支点的区域协同力不断提升。

四个特点

第一,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湖北联结东西、承接南北,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地。我们坚持以支点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这两大战略,推动湖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十四五”以来,湖北经济总量先后站稳4万亿、跨越5万亿、迈上6万亿,增量预计超2万亿,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武汉,年均增长7.1%,其中有3年增速居中部第1。湖北经济总量占中部地区的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9.5%提升至2024年的20.9%,今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大省领先、中部领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不断巩固,发展能级、速度、质效、后劲整体提升,湖北已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持续做好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长江干流和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确保了“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坚决破解“化工围江”,提前完成478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江豚数量已达到1249头,“江豚逐浪”的美景已成为常态。建成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102亿元,占全国41.5%、稳居首位。

第二,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湖北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坚持“强核、壮圈、兴群”,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全省经济集聚度、区域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强核,做大做强武汉、襄阳、宜昌三个中心城市。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持续巩固。襄阳、宜昌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台阶,双双突破6千亿大关,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两位。壮圈,推动武汉都市圈能级跃升。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开工,2条“新城快线”公交化运营,32条断头路、瓶颈路打通,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花湖机场建成投用,与天河机场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光谷科创大走廊加快推进,带动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6万亿,占全省比重超过60%。兴群,推进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成势见效。襄阳东津新区、宜昌东部产业新区发展提速,“汉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成长。郑渝高铁湖北段、荆荆高铁等建成通车,特别是随着今年底汉宜、襄荆高铁的全线贯通,武汉、襄阳、宜昌1小时高铁圈即将形成,汉襄宜“金三角”良性互动、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集成效益将进一步彰显。

第三,城乡融合更加深入。湖北坚持把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十四五”期间,湖北百强县数量增加到8个,总数全国第4、占中部地区近一半,千亿县实现零的突破、有望达到4个。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7%,比“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点。城乡差距持续缩小。86%的县市建成三级医院,教联体覆盖80%以上义务教育中小学,“四好农村路”、寄递物流、充电桩、5G网络实现“四个全覆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2.08,比“十三五”末下降0.17。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江汉大米、潜江龙虾等区域公用品牌家喻户晓,茶叶、现代种业等十大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万亿。7.8万户22.9万人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在国家年度考核评估中实现“9连好”。

第四,省际合作更加紧密。湖北在做强自身的同时,注重联动周边,加强省际协作和区域合作,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鄂湘赣“邻里圈”越来越亲。九大类社保事项实现三省通办,旅游一卡通覆盖300多家景区,“周末游”“高铁环线游”经济蓬勃发展。汉湘桂运河、呼南高铁宜常段等重大工程协同推进,长江中游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创建,武汉、长株潭、南昌都市圈产业协作不断深化,“运河上的鄂湘赣”“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链上的中三角”“产业链上的都市圈”加快形成。中部六省“朋友圈”越走越近。沿江高铁合武段、安庆至九江铁路、京港高铁阜黄段、京港澳高速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等一批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多点开花。区域合作“发展圈”越做越大。依托京广、京九、沿江高铁等国家重要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深化鄂港合作、京堰对口协作,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合作更加紧密。依托中欧班列、花湖机场等国际货运大通道和华创会、世界500强对话湖北等国际性交流平台,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湖北内陆开放高地加速形成。

针对记者提问,武汉市在贯彻落实“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上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将重点采取哪些举措?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洋表示,近年来,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持续提升,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初见成效:一是协同机制不断完善。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有效运转,九市以“一办五组”为桥梁紧密衔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共召开十届会商会和九次协调会,“朋友圈”扩容至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清单、合作协议等文件先后印发或签署,路线图、任务书进一步明确。二是“五同”建设走深走实。深入推进武汉都市圈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武汉都市圈对外开放专项规划》《汉孝同城化发展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印发实施;实现武鄂黄黄都市圈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武大、武阳、硚孝(二期)、汉孝应高速正式通车,累计打通断头路瓶颈路32条,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32232”科技合作工程持续推进,黄石、黄冈、鄂州、咸宁、天门、仙桃离岸科创园(中心)相继投入运营;《武汉都市圈园区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机制指导意见》印发实施,武汉都市圈产业招商地图、制造业产业链地图编制完成;1062项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公积金互认互贷率先突破,武汉都市圈文化旅游合作联盟正式成立,教育、医疗等领域互通共享加快推进。2024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提升至29%,中心功能进一步强化。三是“四市”合作持续深化。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省会城市加强交通、科技、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沿江高铁武宜段加快推进,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武汉至安庆段完工,出台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航运航线补贴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2024年以来,中三角集装箱航线累计开行1490航次;与湖南建立科技领域专家资源共享机制并互相提供1000名专家资源,与南昌建立科技项目互评机制并互邀专家参与重大专项评审,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芯片合作交流会、长江中游城市群水安全风险及智慧防控专场会议;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养老和急救等联盟,签订职业教育、气象、警务、法律等领域合作协议,推动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联动和保护资源共享。

王洋表示,下一步,武汉将重点采取四项举措: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优化港口功能和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加强城市群重要港口、站场、机场的连通,整体提升枢纽体系国际竞争力。二是进一步加快科技产业协作。加快推进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主体共育、活动共办、项目共谋,有效促进科技协作,支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和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推动跨区域产业协作,加快形成“研发在省会、制造在周边,链主在圈心、配套在圈层”的协同模式。三是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以协同共治、源头防治、系统防治为重点,强化生态网络共建,共同推动长江水环境修复、长江水资源保护、长江水生态重塑,强化区域环境协同监管。四是进一步深化民生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实现更多政府服务事项“跨市通办”“跨省通办”,建立常态化教育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异地协查,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联动。(李建民  龚俊)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