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丹参“小种植”撬动富民“大增收” 多元模式催生出“一业多收”新图景
摘要:眼下,丰收的脚步日益临近,石头咀镇6个丹参种植村正忙着收割前的准备,亩均增收6000元的目标触手可及。
中国发展网讯初秋的英山大地,万物渐丰。8月14日,石头咀镇大屋冲村的丹参基地里,齐腰高的植株舒展着肥硕的叶片,饱满的籽实缀满枝头,清风拂过,绿浪翻滚间尽是丰收的期盼。这片120亩的丹参田,不仅孕育着沉甸甸的果实,更藏着当地村民“一业多收”的致富密码。
“种丹参可不是简单种点药材,从育苗、除草到采收,每一步都离不了人工,一亩地全程要用上20个工。”大屋冲村党支部书记余亚洲算起了明白账,“除了务工收入,农户有土地流转金,收完丹参接着种油菜,加上药材本身的收益,一项产业能带来四笔收入!”
去年秋季,大屋冲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破题,引入第三方力量盘活闲置土地,种下的不仅是丹参苗,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如今,看着即将丰收的田地,村民们心里比蜜甜——土地流转有租金,田间务工拿薪金,产业发展分股金,轮作种植添奖金,“四金”入账让“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在石头咀镇,丹参带来的增收效应正从大屋冲村向周边辐射。付家山村、杜家山村、板桥畈村等6个村落联动发力,1500多亩丹参田在山间坡地铺展开来。各村因地制宜打出“组合拳”:有的深化“产业+劳务”,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的做活“产业+土地流转”,让沉睡的土地苏醒生金;有的探索“产业+轮作”,丹参收后种油菜、播杂粮,让土地四季不“闲”;更有村社瞄准“产业+产品”,推动药材从田间直达市场,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于民。
“山地种丹参,荒地变宝地”成了杜家山村和付家山村的生动写照。在湖北皖垚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的带动下,700多亩坡地荒地种上了丹参,与白芷、防风等中药材形成“连片产业带”。1500平方米的初加工车间里,分拣、晾晒、打包等工序有条不紊,“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让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村民既能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又能在基地务工挣工钱,还能参与产业分红得股金,多元收益让“家门口致富”从愿景变为现实。
眼下,丰收的脚步日益临近,石头咀镇6个丹参种植村正忙着收割前的准备,亩均增收6000元的目标触手可及。而这股发展热潮已吸引了毛家坳村、苞茅冲村等5个村落加入,新一轮丹参种植计划正在酝酿。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英山县以丹参产业为支点,用“小种植”撬动“大增收”,在山间田垄间绘就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廖亮 余志敏 姜宁 丁茁)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