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以精准减负撬动基层善治
摘要:《规定》明确“同类数据最多报一次”,以总量管控等方式,将“填表时间”置换为“走访时间”,干部得以用脚步丈量民情,提升群众信任度。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基层精准减负提供了有力遵循,成为撬动基层善治的关键杠杆。
精准减负,要聚焦报表、会议和挂牌事项等突出问题。报表多、杂、频,曾让基层干部深陷“指尖”忙碌,无暇走访群众。《规定》明确“同类数据最多报一次”,以总量管控等方式,将“填表时间”置换为“走访时间”,干部得以用脚步丈量民情,提升群众信任度。会议泛滥易催生形式主义,《规定》坚持“能合则合、能短则短、能线上不线下”,把“决策—执行—反馈”搬到一线,实现 “会场小、现场大、实效高”。牌子满墙的现象也要根治,《规定》明确“未经批准不得挂牌”,清理缺乏法定依据的证明事项,厘清基层权责边界,让基层干部从“挂牌迎检”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民生实事。
精准减负,能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方面,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实现治理重心向 “最后一公里” 深度下沉,以精准服务换取群众满意。另一方面,有助于优化基层治理生态,通过明确职责、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
精准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各部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定》各项要求落地落实,防止形式主义反弹回潮。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拓展减负成果,推动基层治理持续向好。以精准减负撬动基层善治,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必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加灵敏,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安通
责任编辑:宋璟
(原标题:「短评」以精准减负撬动基层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