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产教融合发展
摘要:一体化推进川渝万达开地区全域产教融合意义重大。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川东北的达州和渝东北的万州、开州(以下简称“万达开”)地区职业教育在频繁交流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打通堵点再添动力,其着力点在于基于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一体化推进区域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这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益探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别是万达开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崛起的重要选项。
一体化推进产教融合意义重大
2024年底,万达开区域内有高校10所、中等职业学校32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约1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7.7万人。各职业院校能立足社会办学,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对产教融合进行大胆尝试,校际互动较多,但与融入产业、整体联动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一体化推进产教融合就是基于整体观念推进目标一体、空间一体、利益一体、步调一体的校地、校际协作,从产业发展需求侧和职教人才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与深度嵌入。
一体化推进川渝万达开地区全域产教融合意义重大。
打破地域分割,实现产教空间一体。万达开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明显:万州区高校布局占重庆市9.3%左右,达州市高校布局占四川省2.1%左右,开州区高校数为零;万州区、达州市中职在校学生规模占常住人口1%左右,开州区占常住人口的0.7%左右。“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格局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滋养环境,化解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体化推进产教融合。
破解产教脱节,实现产教利益一体。以产定教、以教促产是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万达开区域内不少职业学校习惯于基于自己的师资、设备办学,较少考虑本地产业的实际需求和对未来产业提前谋划,校企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壁垒现象突出,职校毕业学生在当地就业的不足15%。校企双方人员互派、资源共用、科研共上、风险共担、利益共分的格局远未形成,“校热企冷”现象普遍存在。一体化推进产教融合有助于产与教在更大空间、更活机制上谋篇布局,从而形成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
避免单打独斗,实现校际目标一体。川渝高校在万州、达州、开州呈现出各自特点,深入比较分析借鉴,本就是改革观念的碰撞场域、改革成效的检验试剂。万达开地区山水相连、民风相近,携手共进既是国家战略需要,更是自身发展需要,有良好基础。在原有的高校联盟、职教联盟基础上,各职业学校不仅要敢于领跑、善于并跑,还要乐于助攻,奔着打造川渝职教高地的目标实现抱团发展。
加快三地一体、校企一体、校校一体
政府层面,“政府统筹、行业指导、校企主体”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变“统管”为“主导”“督导”,加快推进三地一体、校企一体、校校一体进程。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跃升。要谋划好万达开区域职业教育“十五五”发展规划,将细化目标纳入川渝省级部门目标考核;要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议事协调机构,建立以发展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链长制,打破地域分割、拆除部门围栏、淡化校际竞争,引导优质资源向职业教育聚集。
实现利益链接,建立推进区域职业教育的良好机制。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议事协调机构要基于利益共享原则协调好相关主体推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工作积极性,探索区域内产业增加值共享机制、新增项目税收分成机制、职业教育资源融合机制等,回答好“为什么合作、靠什么合作、用什么检验成效”三个问题,用市场机制引导利益主体主动融入产教融合各个环节。
设置职教体系,建立分工协作的职教集团。区域内职业教育重在统得精准、筹得关键,政府、企业、学校要通过要素整合,共同组建基于互利原则的经营性产教集团(联盟)。要基于区域产业发展向职业学校提出具体目标、提供相应环境、做出正确评价,建立中高本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提升职业教育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服务功能。
行企层面,校企双方没有利益平衡点就难以形成合作兴奋点。剖析“校热企冷”现象,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动力、能力偏弱的原因,也有企业未从人才战略长远考量的因素。
要突出行业主体。没有行业参与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的类型教育。区域内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有更大的发言权。职业教育要按行业的需求来办学,要遵循自身的教育规律来办学。
找准龙头带动。龙头企业、龙头学校是产教融合的具体操盘手、推进器,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实施“牛鼻子”工程,准确找到产教融合结合点、切入点,更高效调动系统内的资源配置,推动产教融合扎得下根、扩得了面。
配套保障体制。校企合作在产权等核心问题上存在制度保障滞后、激励措施有限等问题。三地政府要建立统一政策,将企业拥有的资本、设备、市场经验以及人才培养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管理理念、教育教学资源、可定制化项目等相互链接,通过招标、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合作,实现各类资源有效融合利用。要对重点企业通过“金融+土地+税收+人才+N”的政策杠杆激励其参与校企合作,特别是实现高端人才校聘企用多方共享,降低企业人力成本的同时,准确把控企业技术转型升级节奏。
职业学校要扎根本地办教育
在学校层面,职业学校要扎根本地办教育,一定要把政府所指、企业所想、社会所盼、学校所长有机结合起来。
用产业发展要求为职教赋能。要沿着产业链组建职教联盟,瞄准三地共推进的产业,逐个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师资、场地、设备、教材、经费、利益等问题,不断追问“教学内容是否与区域产业关联、学生就业是否与区域企业对路、科学研究是否与社会关切同步”,让职业教育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依靠产业发展空间成长,并通过产业发展成效来检验。
推动校际深度互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要从普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五金”建设是重要抓手。万达开三地职业院校要加强区域协作,发挥近邻互帮作用,在“五金”建设中共享资源共同进步,用区域集体力量托起川渝东北部职教高地,并在川渝行政区域内彰显各自的办学特色。
深入开展区情教育。将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引导学生到三地基层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建立统一的企业人才需求平台,提升职教学生本地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要对“职教一人、执业一生、脱贫一家、振兴一方”的职教成果进行系统性总结、形象化展现、通俗化宣传,用职业教育高质量成果换取社会公众高度认同。
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要有效破解因行政管辖而导致的干部“流不动、不好配”问题。要设立万达开全域内干部交流专项补助,在身份上破除行业、区域限制,在待遇上尊重差距、加大激励,促进三地干部合理流动、跨界交流,在大循环中优化班子结构、激发创业热情。
(刘江 江国才 作者刘江单位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江国才单位为中共四川省委直属机关党校,二人均系万达开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研究课题组成员)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