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动 让更多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摘要: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表示,服务业具有业态多样、需求旺盛、创新活跃、带动力强的特征,人工智能在设计研发、供应链、商务服务、品牌营销、居民消费以及家政服务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
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展览区,参会嘉宾和智能机器人互动。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成 静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为科学系统推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人工智能不仅对人类认知边界、劳动能力、决策水平带来极大拓展,同样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共享智能时代红利的殷切期望。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动,加强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社会公众的工作质量、学习效率和生活品质,传递人文关怀、织密社会连接、实现智能向善,让更多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积极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推动人工智能日常深度运用
对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国家信息中心人工智能处副处长易成岐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易成岐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在智能化办公、智慧化管理、数智化决策等工作层面广泛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正重塑人机协同模式与劳动分工结构,推动形成更加高效、多元、灵活的工作新范式。人工智能将逐渐成为每位职场人员的“第二大脑”和“体外肢体”,个人或小型组织通过指导多个智能体或机器人,即可高效完成复杂工作任务。
其次,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范式。“不应再将人工智能简单视为提升教育效率或丰富资源的辅助工具,而应将其定位为激发和赋能学习者主动性的核心驱动力。”易成岐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快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构建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学习更便捷、实践更充分的终身学习体系。
再次,提升更为美好的生活品质。当前,人工智能正加快向医疗、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度渗透,不断拓展智能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应用场景持续丰富、服务模式不断翻新。易成岐建议,应以提升全体人民健康水平为工作重点,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深度应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偏远地区下沉,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效率和能力,提升全民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人人可享、触手可及。
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认为,《意见》为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撑和行动指南,对促进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有四个。
——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报告,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供求比例达1∶10。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等岗位招聘需求呈高速增长态势,体现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就业领域带来的巨大机遇。
——人工智能催生就业新形态,推动劳动方式深刻转型。
近年来,平台就业、灵活就业、远程协作、数字劳动等新就业形态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因传统岗位转型而面临就业挑战的劳动者。其中,智能代理作为人工智能催生的新型工作形态之一,正逐渐显现出广阔前景。
所谓“智能代理”,是指劳动者应用自身知识和技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出可独立执行部分任务的数字工具或系统,即一种人机协同的智能化分工形式。劳动者通过构建智能代理来替代自己完成某些特定工作,如数字人直播、智能写作助手、自动客户响应等,形成“数字分身”的新型劳动方式。“这类形态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工作灵活性,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时间与空间对劳动的限制。”王春超说。
——人工智能提升高危岗位安全与效率,提高就业质量。
《意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尤其对重复性、危险性较高的岗位,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安全性。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分析、决策辅助领域的应用,使劳动者能从低效、枯燥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转而从事更具创造性和策略性的高附加值任务。
——人工智能打破信息壁垒,提高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
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够实现对简历的精准识别与快速筛选,日处理量迅速提高,显著降低招聘成本,提升求职者与岗位之间的适配度。这种优化有效打破了信息壁垒,提高了供需信息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全面提高了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
王春超建议,应当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实现人工智能与就业协同发展;完善技能培养体系,提高劳动者适应人工智能就业的能力;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打造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就业促进政策的协同配套,形成社会联动机制;构建弹性、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人工智能时代的民生底线。
驱动服务业深度变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表示,服务业具有业态多样、需求旺盛、创新活跃、带动力强的特征,人工智能在设计研发、供应链、商务服务、品牌营销、居民消费以及家政服务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
一是提升服务创新水平。人工智能通过赋能设计、研发、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将全面提升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带动牵引作用。例如,通过引入AI服装设计平台,利用风格迁移算法和大数据,平台可自动生成符合潮流趋势的面料图案与版型设计方案,设计师只需输入关键词即可获得数十种方案原型,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试错成本下降45%。
二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多模态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会计、法律、金融乃至医疗等专业服务业领域,从自动化基础操作到深度决策分析,其角色已从单点工具转向全流程赋能,从效率辅助工具升维至决策支持参与方,这将引发行业的重大生态变革。
三是改变供应链组织方式。基于人工智能的全链路智能决策,能够自主执行和优化供应链中的重复性任务和流程,如自动监控库存水平、识别缺货风险并触发补货流程、智能调度和路线优化等,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通过监测供应链中的延迟交货、质量问题、天气灾害等各种风险因素,提前预警和识别潜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例如,现在快递公司的智能分单系统,通过实时分析交通状况、天气与订单密度,动态优化配送路线,极大缩短了配送时间,提高了配送效率。
四是重塑传统服务场景。人工智能应用将进一步拓展服务新场景,丰富服务新方式,激发新的服务消费意愿。近年来,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商圈等新型消费模式蓬勃发展。这些新业态打破了传统时空限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消费体验,重塑了消费流通的内涵和形态,成为拉动消费、繁荣市场的“新引擎”。
五是丰富生活服务体验。AI全面赋能家政服务、健康养老、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化的消费体验。以家居消费为例,家庭智能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大数据分析,代替人执行家庭清洁、烹饪、看护等家务活动,满足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年轻消费者的便利化和精致化需求。据有关调研报告显示,未来家庭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AI技术在智能家居的整体渗透率将持续升高。在文化服务方面,知识集、自然语言交互和大模型的应用,加速艺术文化作品的数字化,提升作品创造效率和互动性,促进音乐、绘画、小说、游戏、电影、短视频等个人文化娱乐服务的快速发展,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六是满足个性化服务。AI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用户画像等方式,为消费者推荐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消费黏性,智慧餐厅结合AI人脸识别和用户行为分析,深入挖掘顾客的消费行为和喜好,推荐消费者喜欢的个性菜品,满足消费者精细化需求,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和免训练算法,迅速准确识别各种菜品,缩短就餐高峰期的排队时间,提高消费者就餐效率。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