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集成授权改革跑出加速度
摘要:经开区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1%、签约项目总投资67.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4.62亿元,这三项核心指标都稳稳站在全市前列。
“环评批复已经通过,现在同步推送住建部门办理施工许可,预计下个月就能开工!”10月11日,雅安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帮办代办窗口前,工作人员兰一多盯着电脑屏幕,向王老吉饮料三期项目负责人传递好消息。屏幕上的环评审批流程显示“10月10日获批”,从材料提交到办结仅用26天。这一幕,正是雅安经开区集成授权改革政策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七个一批”系统管理项目操作数据看板
政务中心帮办代办窗口接件办理
权限下沉:审批服务跟着项目“提前跑”
“这放在两年前想都不敢想。”经开区生态环境局王丽坦言。2023年,市委深改委印发《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雅州新区)集成改革试点方案》,明确在经开区先行先试,通过集成授权改革,将原需市级审批的项目直接下放至管委会层级办理。翻开这份方案,市委改革办指导推动,市级部门分两批次向经开区下放的61项市级授权事项,生态环境审批赫然在列,是重点赋权领域。
“我们把政策要求变成了提前介入的实招。”王丽解释,按照“前置服务”的要求,项目还在招商阶段,环保团队就会跟着去选址评估,收集产品方案、工艺流程这些基础资料,帮企业提前优化污染治理措施。就像王老吉三期项目,不仅帮着调整一期锅炉升级改造方案,还主动对接环保改造专项资金申请,从准入研判到审批、监管,全流程跟着项目走,企业少绕了不少弯路。
王老吉生产线
在市场监管窗口,工作人员岳义云正为一家新企业盖下审批戳。“改革后启用了审批专用章,再加上并联审批,营业执照最快2小时就能拿到手。”他边说边把刚打印好的执照递给企业经办人。
要素突破:供地效率刷新“经开速度”
经开区自规分局的项目台账上,四川中氟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供地记录显示:256.56亩工业用地,从准备到供地仅用45天,比常规时限缩短45天,时限压缩50%。如今,这家企业的一期生产线已平稳运行,二期正在加速推进建设。
这样的“加速度”,源于政策创新的托举。雅安经开区严格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的实施意见》中“赋予经开区同等经济管理权限”的要求,又结合《雅安市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实施细则》,琢磨出“土地供应前置”的新机制——企业还没正式签约,招商局就会和多部门搭好班子,提前对接帮办土地供应工作。迪维洛普(海南)科技有限公司天然气裂解制备碳纳米管项目的落地历程,就是这个机制的鲜活注脚。“7月正式签约同时土地挂网出售,8月28日企业顺利拿地,从第一次意向接触到筹备开工,满打满算才4个月。”该公司项目负责人任静翻着项目档案说。“这是对拿地即开工改革的深化,招商和供地环节无缝衔接,企业的投资周期一下就短了。”经开区自规分局叶雨田感慨道。
数字赋能:全周期监管打通“最后一公里”
经开区经发局办公室里,“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首页实时看板正动态刷新。项目数、总投资、年度计划投资清晰呈现,“推进问题”模块里,每个待解决事项后都跟着责任单位与解决时限,连“资金争取”的到账情况都标得明明白白。
“这平台是我们落实集成授权改革的数字抓手。”“七个一批系统”开发工作人员周涛指尖轻点屏幕,切换到“七个一批”项目跟踪表,“你看,项目从洽谈、签约到开工、投产,每个阶段都有专属分类,连后期的技改扩能、腾笼换鸟都能管到。”平台把全流程要求都整合进去了,要件办理、预验收、备案登记,线上就能闭环。
9月底,有个项目临近工期节点却进度滞后,系统自动弹出预警提示。项目立项及统筹经办的陆明敏和同事们当天就联动住建、施工单位开协调会,3天就解决了堵点,项目最终按期推进。“以前要跑五六个部门要数据,现在鼠标一点全掌握。”平台从8月试运行以来,项目要件办理时间平均缩短30%,问题解决率提升25%,“数据跑路代替人工跑腿,监管服务才能更准、更快。”
改革答卷:产业活力随政策落地迸发
政策红利正实实在在转化成发展动能。经开区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1%、签约项目总投资67.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4.62亿元,这三项核心指标都稳稳站在全市前列。
“集成授权改革不是简单把权限放下来,关键是通过措施协同和闭环管理激活动能。”党政办主任黄彦波拿出《雅安经开区省级集成授权改革第二批试点推进台账》,上面标注着31项省级事项已承接落地,“中氟能已经带动氟化工产业链集聚,预计今年能新增产值30亿元;王老吉三期投产后,食品饮料产业规模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从环评审批的“26天办结”到土地供应的“45天提速”,雅安经开区用政策落地的“精度”,跑出了项目建设的“速度”,更在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建设的蓝图上,写下了集成授权改革的务实答卷。(中国发展网 游玲 记者王进)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