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然资源工作新进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年度国土调查成果丰硕
摘要:发布会聚焦三大重点内容:一是介绍全省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进展;二是解读《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三是通报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主要成果。
中国发展网讯 2025年10月17日下午,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厅办公室主任江海粟主持,用途管制处处长魏成、生态修复处处长鲍志良、调查监测处处长杜国庆分别就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及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聚焦三大重点内容:一是介绍全省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进展;二是解读《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三是通报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主要成果。
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成效显著
魏成表示,江苏省重大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是项目落地和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支撑。今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持续推进要素保障护航行动,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高效服务重大项目落地。截至目前,已实现年度省重大项目、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自然资源要素“应保尽保”,累计保障用地35.96万亩,其中省重大项目34.10万亩,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1.86万亩。此外,全省系统还完成了1.21万个市县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并实现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应保尽保”。
魏成介绍,要素保障工作主要从三方面推进:
一是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统筹管理。按照“五个保障一批”思路,即国家配置、“免申即享”、全省统筹、单列下达、上争兜底,统筹配置土地利用计划,实现重大项目应保尽保。同时,单列苏州工业园、南京江北新区等用地计划,增强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相关工作获国务院督察通报肯定。
二是提升建设用地审批质效。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用地用林联动审批,合并审批事项覆盖省级及以下所有建设项目,相关做法被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全国推广。创新开展“多种论证合一”,推进用地、用林、用矿专题论证整合,实现“一个报告、一次评审、一份意见”,压缩审批时限,助力“高效办成一件事”。
三是集成要素保障服务。深化厅际、厅市会商机制,与发展改革、交通、水利等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协同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全口径项目要素保障体系,将省重大、民间投资、能源、“两重”、农业农村及市县项目全部纳入,实行“一项目一档案”动态管理。开展“我到项目现场送服务”“我陪企业走流程”等活动,定制保障指南,发放《要素服务保障联系卡》,点对点服务项目,保障进度均快于省政府开工时序要求。
下一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将全面落实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精神,加强前期介入、强化部门协同、推进改革创新、主动靠前服务,为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坚实支撑。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绘就乡村振兴“江苏蓝图”
鲍志良介绍,“千万工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该省积极响应国家部署,确立“试点先行、示范引领、逐步推广”工作思路,统筹推进20个国家试点和16个省级示范项目。去年8月,自然资源部印发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江苏省在总结试点经验、对接最新政策、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经省政府同意,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维护群众利益,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强化全流程管控,构建从潜力调查到验收管护的管理体系;三是完善政策供给,明确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城镇开发边界局部调整、低效建设用地盘活等支持政策。
具体从四方面系统部署:
实施内容:推动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多田套合”,建设“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连片耕地;实施建设用地整理,盘活零散、闲置、低效用地;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公共空间治理,保护乡村历史文化;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实施路径:开展潜力调查,县域统筹谋划,编制实施方案,规范项目实施,强化实施评估。
政策支持: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局部优化城镇开发边界;促进生态空间管控;盘活低效建设用地;优先支持节余指标交易。
保障措施:严守工作底线,强化工作协同,注重宣传引导。
目前,该省正持续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修订配套文件,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管,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质增效。
在实践层面,该省有序推进41个单乡镇项目及苏州吴江区、相城区整县域统筹试点,总体进度超70%,8个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数量全国首位。累计完成农用地整治49.9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0.65万亩;完成建设用地整理12.77万亩,腾退低效工业企业605家;完成生态保护修复4.67万亩;实施公共空间治理项目118个、历史文化保护项目29个。
各地探索形成城乡融合、现代高效农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特色文化保护四种模式:
苏州黄桥“城乡融合型”:优化零散土地布局,形成“产业片区为中心,南北湿地、西园东城”新格局,耕地增加、产业用地集约,容积率由0.7提升至2.5,实现产城融合。
盐城高作“现代高效农业型”:建成3个万亩优质稻麦基地,粮食亩均增产近200斤。
南通新店“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型”:延伸稻米加工链,培育农文旅产业,带动6个村集体增收700万元。
昆山张浦“特色文化保护型”:保护赵陵山遗址,活化利用尚明甸村落,再现江南鱼米之乡风貌。
典型案例中,苏州黄桥街道整治“散乱污”企业近2000家,打造总部经济、智能制造服务项目,亩均税收由12.8万元提高至100万元。如东新店镇采用“耕地保护+产业融合”模式,发展“稻+”全产业链,土地集约度提升42%,流转率超90%,亩均效益提升40%以上,村集体收入显著增长,孙桥村还为70岁以上老人全额缴纳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切实将整治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
通过全域整治,实现了耕地量质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改善、强村富民提速,彰显了“一子落、满盘活、共同富”的生动实践。
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启用,数据支撑高质量发展
杜国庆介绍,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是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的基础性工作,以2024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结合遥感监测、用地管理信息等,通过内外业调查核实,全面掌握国土利用现状变化。江苏省于10月1日正式启用2024年度变更调查成果。
调查显示,全省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地类面积及变化总体稳定。其中,农用地中的耕地、建设用地中的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工建筑用地同比增加,体现自然资源系统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双重使命。
一方面,耕地保护成效显著。全省耕地面积达6254.24万亩,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日趋完善。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结构持续优化,巩固粮食安全根基。
另一方面,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全省交通运输用地376.69万亩,较2023年净增11.61万亩;水工建筑用地170.80万亩,净增5万亩。全省系统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资源要素,做到“应保尽保、应保快保”,支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国土调查数据是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底数、底版和底图,随着成果正式启用,将有效保持自然资源“一张图”现势性,提升其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用途管制、生态修复、执法监督等工作的能力。
下一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将推动成果在自然资源管理及相关领域深度应用:规范成果管理应用,拓展应用范围,保持成果持续更新,确保“底图”常新、数据鲜活,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不间断数据支持,助力江苏“挑大梁”。
水资源基础调查走在全国前列
在记者提问环节,杜国庆就江苏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介绍,该省超前谋划、周密部署,实施“四个一”举措高效推进,已形成省级基本数据,在全国率先完成全面出数,比预定时间提早2个多月。
具体举措包括:构建高效协同工作机制,成立跨部门工作专班,建立“总-分-总”调查模式;优化技术体系,出台地表水、地下水调查评价技术指南,建立“空-天-地-水”协同作业模式,取得多项专利和地方标准;形成水资源调查基本数据,完成丰、枯水期水域空间调查、水下地形测量、储存量计算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研发智慧平台,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全过程无纸化。(祖智慧)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