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试以“镇级市”改革解强镇“小马拉大车”之困

2025-10-21 14:4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镇级市

摘要:设立“镇级市”,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包括行政体制改革难度大、财政压力较大、人才短缺问题等。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 王晓涛

今年9月25日,是浙江温州龙港市“镇改市”正式挂牌六周年。“镇改市”一直为许多经济强镇所关注,而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编制加速推进的当下,更显示出其必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镇改市”的探讨中,有学者大胆提出了“镇级市”的设想。

与龙港的“镇改市”相比,“镇级市”具有显著不同。龙港并非镇级市,而是从建制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由温州市代管。而“镇级市”并不涉及行政级别的提升,仍旧是县辖之下的镇级单位,只是作为小城市来进行打造。事实上,一些省份也在积极进行“镇级市”的改革探索,实践中,镇级小城市按照城市对待,不仅有希望获得大量的县级管理权限,而且还有可能按照城市规模来调整人口及土地规划,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赛迪四川发布的《2025中国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全国500强镇中,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的建制镇有20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建制镇有18个。事实上,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不乏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经济强镇。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一些强镇有了独当一面的产业,聚集人口甚至达到了一些中小城市的规模,结果“小马拉大车”的问题突出,人口集聚度、产业规模虽已远超中西部部分县城,却仍受制于镇级行政权限——土地指标紧张、公共服务配套滞后、产业政策制定空间有限,这些瓶颈让强镇陷入“想发展却没权限”的被动。显然,镇级建制已难以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设立“镇级市”有其必要性。

镇域经济是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推进城乡融合的关键环节。一方面,镇域经济是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当前,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经济竞争重心从中心城市向县镇下沉,区域间经济竞争已经由以城区为核心的单个城市的竞争加速演变为“市域为核心、县域为支撑、镇域为底座”的全域竞争,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另一方面,发展镇域经济是推进城乡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设立“镇级市”,能够通过财政资金安排、土地政策倾斜支持镇域经济发展,通过赋权明责、理顺财政、优化机构深化大镇管理体制改革。最终可以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然,设立“镇级市”,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包括行政体制改革难度大、财政压力较大、人才短缺问题等。以行政体制改革为例,设立“镇级市”需要对现有的行政体制进行改革,涉及到权力的重新分配、机构调整等诸多方面,改革难度较大。如果改革不到位,可能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出现权力滥用问题。

因此,设立“镇级市”,一方面要科学规划,以经济百强镇为基础,在设立“镇级市”之前,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包括城市的发展定位、功能布局、产业规划等。规划要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确保“镇级市”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合理。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镇级市”的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需要强调的是,设立“镇级市”要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其最终目的是让居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因此需同步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设施升级,避免出现“产强城弱”“人来了却留不住”等新问题。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