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进!增长有韧性,政策显成效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解读
摘要:今年以来,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亮点颇多,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王晓涛
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如何?日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给予了明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顶住压力,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成绩,经济运行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从经济增长看,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个、0.4个百分点;经济增量达到39679亿元,同比多增1368亿元。从就业物价看,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与上半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略降0.1%,但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0.6%。从国际收支看,外贸展现强大韧性,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9月末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在3.3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因此,根据上述观察经济运行最为重要的宏观指标可以确定,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主基调没有改变。
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有基础有支撑
今年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对此,这位发言人给出的回答是“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有基础有支撑,但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第一,三季度GDP增速回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初步核算,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没有变。从增长水平看,我国三季度4.8%的经济增速水平仍明显高于多数主要经济体。三季度经济总量达35.5万亿元,超过了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从就业物价看,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物价运行有所改善。三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与上年同期持平,核心CPI同比涨幅持续扩大,PPI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从国际收支看,保持总体平衡。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0%,外汇储备连续两个月增加。从发展质量看,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明显快于全部工业。
第三,实现全年目标仍有较多有利条件。展望下阶段,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没有变,经济平稳运行的支撑条件也没有变,从发展态势、发展动能、发展支撑、先行指标和高频指标看,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仍有较多有利条件。
宏观政策落地实施显成效
良好局面的背后,离不开宏观政策的主动作为和精准发力。这位发言人表示,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有效实施,“两新”“两重”政策加力扩围,扩大内需、活跃资本市场、整治“内卷”等一系列政策发力显效,既为当前经济运行“稳底盘”,也为长远发展“蓄势增能”。
一是促进消费潜力有序释放。今年分四批向地方下达了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以“真金白银”助力居民消费需求释放。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以旧换新政策涉及的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9月10日,今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已突破830万份,相当于每天有超3万人申请换新车。
二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今年财政政策打出“组合拳”,配套金融政策及时推出,推动了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以技改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前三季度,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4.0%,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0个百分点,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是拉动投资的重要支点。
三是促进新动能稳步成长。“两新”“两重”等扩内需政策效应持续向生产端传导,带动了设备制造、消费品制造相关行业和产品生产,更推动了智能智造、绿色制造、数字技术等领域的生产扩张与技术迭代,为产业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按下了“快进键”。
四是促进经济循环有序流动。今年我国把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市场竞争秩序得到改善,货物、人员、资金等要素流动加快,产业链配送不断提速。9月份,PPI同比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制造业PMI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上升。前三季度货物、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4.8%、4.4%。
新质生产力发展迸发新动能
这位发言人表示,今年以来,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亮点颇多,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一是创新成果竞相迸发,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今年以来各方面继续加大创新投入,推动新兴领域投资扩产,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前三季度,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创新投入持续加力的驱动下,国内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众多科技领域实现突破。
二是新产业新产品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拓展。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其中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4%、20.5%,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9.8%、40.5%、98.0%。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兴消费模式快速增长,前三季度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8%。
三是人工智能赋能增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2%;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中,智能无人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59.9%、25.1%。各种数字产品、智能终端设备日渐普及,大模型应用带动企业算力需求增加,服务器产量同比增长11.5%。
四是绿色转型步伐稳健,经济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7%、46.9%、14.0%;单晶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绿色材料产量增长9.0%、16.5%。“两重”“两新”政策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增长14.4%。
五是技术改造继续深化,传统产业焕新发展。今年以来,传统产业积极对接“互联网+”“AI+”“数字+”,加快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不断焕发新活力。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1%、7.6%、6.7%。化纤、建材等行业加快推陈出新,相关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前三季度,高性能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4.0%、20.2%,纤维增强塑料制品产量增长26.3%。
这位发言人表示,总的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突出体现在八个“新”上,即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跃上新台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新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拓新局面,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全面绿色转型迈出新步伐,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安全发展基础筑牢新屏障。可以说,这些重要成就为继续跑好“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积攒了更充足的底气。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