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专项行动启动服务型制造将迎大发展
摘要:开展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破解企业发展痛点。该行动聚焦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的设备闲置、产能不均、技术资源分散等痛点,通过搭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共享制造平台,推动生产要素高效流动。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王晓涛
如今,服务型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即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包括要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生态持续优化,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
根据《实施方案》),我国将启动三项制造业专项行动。
开展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破解企业发展痛点。该行动聚焦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的设备闲置、产能不均、技术资源分散等痛点,通过搭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共享制造平台,推动生产要素高效流动。
一是建设共享制造平台,推动建设一批汇聚生产设备、专用工具、生产线、中试验证、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制造平台,增强在线发布、订单匹配、仓储物流、支付保障、信用评价等服务功能,提升报价、匹配、排产、监测等智能化水平,实现“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
二是建设共享制造平台,建设共享工厂。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共性制造需求,鼓励建设一批共享工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满足设计研发、加工制造、检验检测等共性需求。
三是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参与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检验检测能力。
开展服务型制造企业品牌提升行动,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为顺应“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趋势,该行动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型制造品牌。
一方面,打造服务型制造品牌。支持引导制造企业加快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创新产品和服务形态,提高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品牌管理运作水平,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制造品牌形象。培育打造100家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和50个领军品牌。
另一方面,加强品牌评价和推广服务。建立服务型制造品牌评价体系,总结推广优秀品牌培育典型案例,鼓励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引导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加强品牌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品牌诊断、品牌推广等服务水平。
开展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激活技术落地新活力。该行动将围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挖掘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
一是鼓励打造面向生产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围绕设计、采购、生产、物流、运营、售后等环节,创新智能仓储、产线集成、运营监测管理等工业服务应用场景。
二是鼓励打造面向消费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围绕衣、食、住、行、健康、文化等方面,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专项行动,打造智能穿戴、智慧家庭、绿色出行、健康管理等生活服务应用场景。
三是鼓励打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引导地方政府、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加强融合应用场景供给,促进场景供需双方对接合作。
四是加强应用推广。发布典型应用场景,建立新模式新场景推广平台。推广一批“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加快消费品行业数字化融合应用。
《实施方案》的实施,包括上述三项专项行动的开展,将有力促进制造业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新空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服务型制造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