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潮南区井都镇:奋力加快创建农业产业强镇
摘要:2024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9亿元,工业总产值2.6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2亿元,工业投资5.8亿元;新增经营主体252户。相较于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8.6%,2025年上半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8亿元。全镇经济朝着更加稳健、多元的方向持续迈进。
近阶段来,汕头市潮南区井都镇立足地理优势和农业基础条件,奋力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镇村风貌全域提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发动社会力量共建共享。
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2024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9亿元,工业总产值2.6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2亿元,工业投资5.8亿元;新增经营主体252户。相较于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8.6%,2025年上半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8亿元。全镇经济朝着更加稳健、多元的方向持续迈进。

壮大发展特色农业
2024年农业总产值达14.46亿元,相较于2022年农业总产值增长24%;2025年上半年农业生产总值达8.33亿元。现拥有省级菜篮子基地6家、省级粤字号品牌3家、绿色食品企业2家、无公害农产品16家及基地约2000亩,重点发展蔬菜、甘薯主导特色产业,深化“公司+基地+农户”联结机制,成功获评省第三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蔬菜专业镇。持续推进“井都萝卜”地理商标及“圳品”认证,实施“井都优品”集体商标推广,成功举办2025年井都镇农特产品展销会,促进产销对接,做强“德兴养猪”“长和番薯”“城九菜脯”“廷顺咸菜”等“井都字号”品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生猪省级、蔬菜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已全部完工。甘薯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已完工14个,引领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
着力构建滨海休闲、红色研学、农旅观光相结合的特色文旅产业链模式,助力潮南区“文旅经济新元年”行动。挖掘神山树德堂、古埕抗日自卫队旧址、大南山革命陈列馆(神山文博园)等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依托“一带一廊两轴三片区”布局,推进建设潮南区井都“十里银滩”旅游产业项目,盘活辖区原生态7.5公里海岸线。结合潮汕渔港、鱼市风情,引入皮划艇桨板、露营、户外音乐节、英歌体验等元素,释放井都文旅经济新活力,成功举办“‘庆国庆迎中秋’醉潮音乐周”活动,人流量达7万多人次,带动井都蔬菜、盈发鸡蛋、廷顺咸菜、城九菜脯等我镇特色农产品销售量约320吨,销售额约360万元,实现我镇农业经济与古埕海渡口商业经济融合发展。
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配合做好印染园1200多亩扩围征地工作,服务全区加快搭建“万亩千亿”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招商引进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汕头)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2亿元,打造荔枝全产业链,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有力推动潮南区荔枝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积极推进“潮南区南干渠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设,通过新建23万平方米人工湿地、构建2.2万平方米生态缓冲带以及生态沟渠修复,打造练江流域治理新典范。
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先行
围绕“一三五十”目标任务,结合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等基础要素,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汕头市潮南区井都镇镇村国土空间集成规划》、《汕头市潮南区井都镇镇域乡村振兴规划(2021-2026年)》,扎实推进省级典型村神山社区、诗家村和平湖新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各村发展定位,实现镇村布局的整体优化。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市政污水管网工程建成主线、支线管网28.34公里及泵站2座并投入使用。完成48个“源头截污、雨污分流”项目,新建管网约235公里,接通住户18718户,污水治理成效显著。新建神山、和丰2座加油站,有力解决群众“加油难”问题;推进上南社区农民公寓施工建设,解决383户村民居住问题。谋划推进高铁、高速、国道两侧提升,全面提升沿线道路基础条件。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4123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56万人。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中考成绩及升学率稳步提升,2025年井都第一初级中学有学生被汕头金中录取,实现新突破。投入帮扶资金约300万元提升改造井都镇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健全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实现群众办事“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投入277万元实施卫生院改造提升(约2475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同时加强对外合作,开展健康义诊,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建成上南雨花斋、双山双隆寺、敬老院3家“长者饭堂”,服务面积超430㎡,服务老年人超240人。
抓紧抓实典型村培育
神山社区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底蕴,聚焦老寨文化印记与树德堂红色印记,大力弘扬井都革命事迹,打造“福山”爱国教育基地。诗家村积极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与长和农业联手打造“共享农场”项目,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探索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模式,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实现多方共赢。平湖新村紧紧围绕群众所需所盼,统筹谋划实施6个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项目,总投资683万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硬件”短板。
大力提升重要沿线风貌
谋划打造10公里农旅示范带,将台创园、农业产业园、各龙头企业串珠成链,形成人文风貌、企业展示、田园风光和形象展示四个主题段,全方位展现井都镇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实践成果。启动井田公路二期升级改造建设,对9.8公里路面进行拓宽、配套设施完善,已完成黑底化约6.9公里(70%),有力提升道路沿线风貌。
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制定出台《井田公路两侧环境秩序风貌提升工作方案》,在前期向沿路居民商户宣传到位的基础上,逐步撤掉沿路破旧垃圾桶,实行垃圾车定时统一收运模式,提升主干道整体风貌;以镇政府为中心,投入9万元,在镇区试点路段安装20套音柱、7套智能喇叭作为智慧广播系统,通过科技赋能提高管理效率;试点探路破解“三线”问题,全面清理辖区陈旧废弃线缆,并对错综杂乱且短时间内上级通信部门无法整改的“三线”进行规范捆扎。建立“网格化”“段长制”责任体系,明确镇、村干部网格挂钩责任。成立镇督查组开展暗访督查,录制《井田公路沿途环境卫生秩序问题曝光视频》,发放《致广大村民的一封信》《告知函》,发动村民落实“门前三包”,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开展植绿添绿行动,2023年以来累计植树超25859株,超额完成年度计划。见缝插绿打造“四小园”219个、主题林3处,累计水塘清淤面积约8100平方米,沟渠河道清淤长度8.69公里,水岸绿化面积约7亩,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推动绿美生态新井都建设。

完成综合执法改革
完成执法办“一股三中队”架构设置,72人持执法证。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承接并规范行使下放360项行政职权。充分应用行政执法信息平台,推动执法行为“全过程网上办理”和“执法在线智能监督”,今年来开展610宗行政检查,24宗行政处罚。
优化管理体制
成立工作专班,推进乡镇履职清单编制,形成“三张清单”初稿(基本履职116项、配合履职81项、上级收回760项),厘清权责边界,规范履职行为,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
全域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抓牢改革试点工作契机,全力以赴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以1.2万亩耕地核心区为基础,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初步确定子项目25个,计划总投资约15.03亿元,2025年开工子项目4个(约3.6亿元)。万亩良田入选省首届推介项目。其中,“十里银滩”项目已办理施工许可证,有序开展项目建设,目前重点建设湿地体验区,预计2026年12月底完成建设任务。880亩垦造水田项目建设目前陇尾村、平湖东村、神山社区3个子项目已通过市级验收,连丰村子项目完成86%。补充耕地项目(一期)计划整理农用地面积约290.89亩(凤光地块约114.63亩、平湖东地块约176.26亩),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将配合上级部门进行验收。广东华电丰盛汕头电厂“上大压小”新建项目及配套码头工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目前前期工可、洪评、航评、施工招标等工作已完成,争取元旦前完工。
强化党建引领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储备村级后备干部76人,推荐8名“两委”干部学历提升。加快党群服务阵地提质升级,完成镇党群服务中心、新明村党群服务中心、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及周转房建设。强化阵地服务功能,开展帮困救助、健康义诊、文化活动等活动13场次,参与人数达170人次。发挥党建联结作用,完成诗家村“先锋工厂”项目建设,盘活闲置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深化“党群连心、服务为民”“4+3+N”党员志愿服务机制,以“四议两公开”为抓手,引导党员群众参与绿化、治理、环境整治。
深化帮扶协作
借力深圳对口帮扶、央企助力等契机,推动神山老寨驿站及文化园入口片区提升、镇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农业产业园、神山生态农旅等项目建设落地,推进井都高速出口、井都入口、“十里银滩”入口及高架桥下空间提升项目建设。助力咸菜、菜脯等12类特色农产品对接深圳技术、市场等资源,拓宽销售渠道,打响“井都字号”品牌。同时,积极与汕头市潮阳第三建筑总公司、汕头市潮阳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建筑业企业建立镇村结对帮扶关系,共同推进上南社区友谊沟清淤整治、镇村绿化美化等项目,助力我镇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和绿美建设,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
汇聚乡贤力量
2023年至今,该镇共发动乡贤、企业、宗教界人士、社会组织、热心人士等主体捐资1018.245万元,主要用于开展植树种绿、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环境提升、扶贫济困、基层治理、教育等民生实事,推动我镇“百千万工程”有效有序开展。(中国发展网 石培璋 黄思程 记者罗勉)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