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汕头市打好“精准战” 拔掉“穷根”

2021-02-28 23:45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罗勉报道  近年来,汕头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创新举措,攻坚克难,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积极推动“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政策落地落实,打好“精准战”,拔掉“穷根”,交出了这份出色的“汕头答卷”。3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并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村年均集体收入29.7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2444元,实现“后队变前队”;建档立卡的27430户、92673人相对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脱贫退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0元……

“输血”减负兜牢民生底线

民生是底线。汕头市创新举措,在全省率先实行扶贫惠民政策,从教育、医疗、危房改造等方面为贫困群众托底。

教育帮扶方面,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贫困学生纳入生活费补助发放范围,以及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生学杂费减免。疫情期间,筹措教学仪器、网络设备等一批,为省定贫困村就读初三、高三的贫困户子女借配平板电脑134台,协调解决贫困户子女上网课难题。创新减轻医疗负担模式。在政府全额资助贫困人口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濠江区、龙湖区、金平区和南澳县积极探索引进第三方参与的医疗保险机制。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兜底和养老保障政策。同时,筹资747万元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商业保险“防贫保”。就业扶贫方面,我市动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开设“扶贫工作坊”“扶贫车间”和设备公益性岗位,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如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住院报销比例从81.4%提升到91.9%,贫困学生辍学率从5%降至0.8%。99.9%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年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39%。

产业扶贫撬动脱贫新动能

春回大地,汕头市潮阳区省级丝苗米产业园又迎来了春播春耕的好时节。在产业扶贫中,潮阳区扶贫办统筹全区2860户扶贫资金5385万元,投资潮阳区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实施主体,以现金流方式有效参与产业园项目建设和经营。至2020年11月底,投入潮阳区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扶贫资金实现收益1006万元,贫困户人均投资增收913元,带动贫困户就业440人,人均就业一年增收48000元。通过全产业链生产服务示范,有效辐射带动6500名农户发展丝苗米种植,辐射带动面积5万亩。

发展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在脱贫攻坚中,汕头市精准施策,主攻贫困地区产业薄弱“软肋”,选择宜农、宜林、宜工、宜商、宜游等形式,引导企业精准对接乡村禀赋,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为贫困村注入“活水”,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市累计投入扶贫财政资金13.08亿元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扶贫财政资产11.32亿元。组织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和“全国扶贫日”主题活动,200年共接收认捐款9759.6万元。汕头市全面实施“千企帮千村工程”,动员各类企业近1500家,与全市872个行政村(涉农社区)结对帮扶,共同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上来。

消费扶贫鼓了贫困户腰包

丝苗米、狮头鹅、荔枝、杨梅、桑葚、马蹄丸、鸡蛋、紫菜……在消费扶贫的大力推动下,来自汕头市各地的扶贫产品名声越来越响亮、卖得更远了。汕头市的消费扶贫走在全省前列,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交易市场、电商平台等载体,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汕头市消费扶贫农产品交易中心,创建了“广东省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汕头)”,联结了45个农村电商驿站、12家生鲜超市,从基地到市场直接销售扶贫农产品,减少中间环节,引导更多市民“认购促销”参与消费扶贫,带动5000多名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我市还积极推进消费扶贫“三专”(专馆、专区、专柜)建设,持续增强省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汕头)和1市7区(县)消费扶贫农产品交易中心、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汕头馆的带贫益贫能力,已有122种产品完成广东省扶贫产品认定。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