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普”,为土壤矿质元素检测助力
中国经济导报讯 陈乐 石倩 记者袁雪飞报道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自2022年起开展。该普查工作为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支撑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联合北京安科慧生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牵头研制了团体标准《土壤质量 土壤全量硅、铝、铁、钾、钠、钙、镁、锰、磷、钛、硫的测定 单波长激发-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本标准由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发布。标准涵盖了土壤全量硅、铝、铁、钾、钠、钙、镁、锰、磷、钛、硫的测定,响应了土壤质量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关键影响,优化了检测流程,大幅提高检测效率,同时填补了此类仪器在土壤元素检测标准方面的空白,推动了行业标准化进程,研究成果为土壤质量监测提供了创新的技术支持,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和实际意义。
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与国产仪器厂商从实际需求出发,利用国产仪器厂商的技术优势,对土壤分析的复杂性进行了针对性硬件及算法优化,在充分验证此技术的适用性后,进行标准化,在宣贯推广中得到了充分肯定,为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此后又申请编制更高级别的标准,这一流程为国产仪器厂商的研发及推广提供了一条合理可行的应用实例,值得广大国产仪器厂商借鉴参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院与实朴检测联合开发的三普参比物质定值也广泛应用了此标准。通过ED-XRF技术的测定结果与其他检测方法之间的比较,显示出无显著性差异,为定值工作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补充。
以往采用常规检测方法,基础数据分析将需耗费数年时间,并且由于课题组人员流动频繁,数据质量的统一性难以保证。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近期的三次青藏高原考察中,采集了超过两千份珍贵的土壤样品。使用该团体标准后,所有样品的分析在短短两个月内得以完成,所得数据与之前采用的分析方法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2024年上半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内业组依据本标准进行了比对验证活动,对此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本标准节能环保,不用酸、碱前处理,无需加热;检测效率高,达到4min/样品;覆盖元素广;一次测定多种矿质元素;稳定性高、人员间差异小;硬件、算法针对性强,国产仪器技术领先;基于本标准的国家标准已于2024年4月正式立项(20240974-T-326),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