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遇荆彩•青春筑梦 | 300名河北学子跨越千里赴荆门 解锁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摘要:“欢迎来到‘荆楚门户’!”荆门以最高礼遇迎接远方来客——高铁站悬挂的巨幅欢迎标语、大巴车内的城市手绘地图、政务服务专员24小时待命……细节之处尽显“爱才如命”的城市态度。
中国发展网讯5月8日,G531次列车载着近300名河北高校学子驶入荆门西站,一场以“冀遇荆彩”为名的人才之约正式开启。从高铁站的暖心礼遇,到产业园区的深度探访,再到人文地标的沉浸体验,荆门用三天时间向青年学子展现了一座“历史厚度、产业高度与城市温度”兼具的魅力之城,更以“求贤若渴”的诚意勾勒出人才与城市共生共长的未来图景。
高规格礼遇:用“城市温度”叩开人才心扉
“欢迎来到‘荆楚门户’!”荆门以最高礼遇迎接远方来客——高铁站悬挂的巨幅欢迎标语、大巴车内的城市手绘地图、政务服务专员24小时待命……细节之处尽显“爱才如命”的城市态度。
启动仪式上,荆门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家伟与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代表“面对面”座谈,直言“荆门的产业升级,急需青年才俊的‘金点子’”。他现场抛出“需求清单”:新能源产业缺锂电研发人才、汽车产业盼智能网联专家、绿色化工领域求循环经济团队,“我们不仅提供岗位,更希望与高校共建‘人才蓄水池’,让科研成果在荆门落地生根。”
最动人的声音来自“新市民”代表。河北大学博士崔义乾留荆工作仅半年,已在亿纬动力参与储能技术攻关。他笑谈“在荆门,实验室到漳河水库的距离,比北京通勤时间还短”,并向学弟学妹发出邀约:“与其在一线城市‘内卷’,不如来荆门‘开垦’产业蓝海。”
沉浸式体验:解码“千年古城”与“千亿产业”的双重魅力
当燕赵学子踏上荆楚大地,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认知”就此展开。触摸历史肌理:在城市规划展览馆,战国楚墓复原场景与“十四五”规划沙盘交相辉映,学子们惊叹于这座“楚文化发祥地”如何将千年文脉融入现代产业布局;夜游莫愁村,非遗“高龙”腾跃火光中,明显陵的历史回声与网红市集的烟火气碰撞出奇妙火花。对话未来产业,长城汽车荆门基地的智能化车间里,“坦克500 Hi4-Z”生产线每分钟下线一辆新车,华北电力大学张天伟抚摸着刚下线的越野车感慨:“原来课本里的‘智能制造’,在这里是真实的日常。”亿纬动力的锂电车间内,全球领先的280Ah储能电池让河北大学陈婉直呼“想立刻参与研发”;格林美的“城市矿山”里,全自动拆解线将废旧电池“变”为稀缺资源,环保专业学生李娜惊叹:“循环经济原来可以这么‘酷’。”感受生活哲学,从早餐摊的糊汤粉到夜宵档的小龙虾,从园博园的楚风园林到圣境山的滑翔伞基地,学子们发现:这里既有“20分钟通勤圈”的效率,也有“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诗意。燕山大学王同学在朋友圈晒出音乐节照片:“荆门用星空、花香和音浪,重新定义了‘城市归属感’。”
政策组合拳:构建“引才—留才—成才”全周期生态
是什么让青年学子对这座中部城市“一见倾心”?荆门用数据与政策给出答案。真金白银的诚意,大学生落户最高享15万元补贴、10万元购房优惠,3500套人才公寓“拎包入住”,创业最高可获50万元扶持资金;全链条的服务,首创“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从落户到婚恋、子女教育,均有专属管家对接;“荆英卡”持卡人可享机场VIP通道、景区免费等16项礼遇,连热门餐厅都设有“人才专属折扣”;看得见的成长路径,与28所高校共建实习基地,推行“产业导师制”,让学生未毕业先“上岗”;近三年引进8万名大学生,新能源领域人才净流入率全省第一,长城汽车荆门基地研发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68%。
“以前觉得‘小城难有大作为’,但参观完亿纬动力的‘超级工厂’,我看到了专业对口的研发岗、清晰的晋升通道,还有肉眼可见的城市发展速度。”河北工业大学刘同学当场投递了简历。
双向奔赴的未来:当“城市需求”遇见“青年理想”
三天行程中,荆门用“历史课”“产业课”“生活课”三场“实景教学”,让人才看见城市的潜力,也让城市听见青年的声音。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已有120余名学子与本地企业达成就业意向,23个高校科研团队与荆门园区对接合作。
“城市竞争的核心,是能否成为‘青年梦想的孵化器’。”荆门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该市正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生态——汽车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新能源产业三年翻两番,绿色化工产业向“零碳园区”迈进,这些“热气腾腾”的赛道,正为青年提供“与城市共成长”的舞台。
当G531次列车返程时,许多学子的手机里多了新标签,“荆门就业交流群”“人才公寓预约链接”“周末徒步群”。这座城市与青年的故事,始于一场跨越千里的邀约,却远不止于一场旅行——它是荆门向天下英才发出的“共创邀请函”,更是一座城市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的起点。
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今天,荆门用行动证明,唯有以产业为基、以诚意筑巢、以情感联结,才能让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冀望与荆彩的相遇,终将成为更多青年逐梦路上的“最优解”。(廖亮 郑文杰 杨金鑫)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