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中交天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新质生产力的“碳”索者

2025-05-19 10:40 中国发展网
工程 新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

摘要:中交天和作为推动工程装备研制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行者,着力构建创新发展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新质生产力的“碳”索者。

中国发展网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上进一步明确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新发展理念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历史性跨越。中交天和作为推动工程装备研制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行者,着力构建创新发展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新质生产力的“碳”索者。

创新驱动,引领工程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中交天和通过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自适应技术研发等途径,推动隧道装备作业效率提升、能耗动态匹配和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研发泥水平衡盾构机智能诊断与掘进控制、超大直径盾构机复合地层掘进同步拼装、刀具全状态损检、大直径盾构机DDCI型管片智能拼装等关键技术。研制的主驱动高性能变频器,打破国外垄断,低转速、大功率、高精准度控制变频大幅降低能耗;‌搭载的AI算法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调整掘进参数,空转损耗大幅降低;采用的‌连续掘进及同步掘进系统实现管片拼装与掘进同步作业,以及全球首创超长距离掘进不换刀技术使刀具平均寿命较国际同类产品提高50%以上,空转耗损显著降低。

相关技术用于“沧渊号”盾构机

中交天和研发的自动化泥浆处理系统通过智能化分选,实现85%渣土再生利用;密闭输送与水循环系统功能协同,有效防止泥浆外泄,施工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0%;双螺旋土压平衡盾构机配置自动化分离系统,几乎将全部掘进渣土转化为再生建筑材料,避免传统填埋方式导致的土壤污染。

科技赋能,打造再制造循环经济新增长极

在绿色发展战略指引下,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盾构机再制造列为“重点示范项目”。中交天和创新技术与工艺,率先进入再制造领域,于2024年12月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符合<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中交天和创新性构建“4S店”经营模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与工艺,对服务过的隧道装备进行专业化维护和系统性功能升级,满足市场客户需求,推动隧道装备从传统改造向智能化、定制化再制造升级。参与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废旧机电再制造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团体标准编写,负责提供再制造过程“画像”,协助分析关键工序碳排放程度,精准识别高碳排风险工序,为制定减排策略、优化工艺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盾构机“4S店经营模式下的车间

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相较隧道装备传统改造,再制造不但可实现性能系统性升级,还可降低60%以上能耗及80%以上大气污染物排放,且几乎不产生固体性废物。再制造既可“添新”,也可“焕新”,大幅提升隧道装备使用效率,发挥资源最大效用,融入国家循环经济大势,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等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

服务绿色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交天和自觉践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积极布局再生能源领域,推动新型清洁能源快速发展。采用3万平米太阳能光伏,年节约发电量近300万度,为生产制造提供超50%的动力清洁能源;将中国煤矿用首台单护盾硬岩掘进机(TBM)掘进与瓦斯抽采结合,创新“1+2”瓦斯治理模式,实现瓦斯能源化;搭载CFC超前探测系统,掘进时同步实施穿层钻孔水力压裂,单孔瓦斯抽采浓度提升至60%以上;装配防爆型气体监测模块,实时预警瓦斯浓度并联动抽采系统,大幅提升抽采安全性;为核电、水利工程研制适应性隧道装备,安全高效掘进海底隧洞,有效保护海洋生态,切实解决用水紧张问题,带动当地电力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作为新能源装备领域的主力军之一,中交天和研制的世界首台新型海上风电嵌岩钻机,有效解决了大直径嵌岩钻孔掘进因破岩能力弱、排渣不及时导致的综合工效偏低问题;瞄准陆上风电装备,为国内能源企业提供包括最高160米在内的塔架超1000套,支撑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4200兆瓦,年提供清洁用电125亿千瓦时,相当年节约标准煤约3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900万吨,深度服务国家“双碳”目标。

世界首台新型海上风电嵌岩钻机

近年来,中交天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着力推动工程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覆盖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运输、运营和维护等各环节,聚焦绿色科技创新,健全碳排放管理机制,构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规范绿色供应链管理,完善材料环保、生产能耗、运营排放、废弃物处置等评估机制,推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协同,决意做新质生产力“碳”索者先进企业。(蒋巍、张凤华)

责任编辑:郭丁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