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荆门城南“双调蓄池+主动脉”投用 海绵城市筑牢防汛安全网

2025-07-11 17:25 中国发展网 廖亮 周宗国 孙俊杰 罗东东

摘要:两座总容积达1.15万立方米的调蓄池如同城市"海绵胃",配合新建成的雨水管网"主动脉",构建起"源头滞蓄、管网畅排"的立体化雨水管理体系,为破解城南片区历史内涝难题、保障市民汛期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中国发展网讯近日,荆门市城南片区防洪调蓄池及配套雨水管网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并正式投入运行。

两座总容积达1.15万立方米的调蓄池如同城市"海绵胃",配合新建成的雨水管网"主动脉",构建起"源头滞蓄、管网畅排"的立体化雨水管理体系,为破解城南片区历史内涝难题、保障市民汛期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两座"海绵胃":暴雨天的"缓冲神器"

"以前下暴雨,健安路路口经常积水没过小腿,现在有了调蓄池,再也不用绕路了。"家住城南片区的市民刘先生看着改造后的路面,难掩欣慰。

此次投用的两座调蓄池各有"分工":健安路与杨树港交叉口东侧的调蓄池容积6000立方米,主要吸纳上游片区的雨洪径流;凤凰湖与总干渠之间的调蓄池容积5500立方米,重点缓解象山大道沿线及凤凰湖周边的排水压力。它们的工作原理如同"缓冲器"——强降雨时快速蓄存超额雨水,待雨势减弱后再有序排入下游管网,避免雨水在路面形成积水。

"以5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测算,两座调蓄池可减少区域内涝点8处,积水消退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20分钟。"项目工程师介绍,调蓄池内部设置的智能监测系统能实时感知雨量、水位,自动调节进水排水节奏,实现"雨天蓄水、晴天排涝"的动态平衡。

千米"主动脉":打通雨水排放"快车道"

除了调蓄池,配套建设的雨水管网同样是项目的"硬核"亮点。在福耀一路、福耀二路沿线,直径1.2米的雨水管道绵延800米,如同粗壮的"血管"直连排水干渠;荆南大道新建的320米雨水箱涵,则像一条"快车道",将周边片区的雨水快速导入凤凰湖。

"以前管网管径小、老化严重,下雨时雨水'走不动',很容易倒灌。"项目负责人指着管网剖面图解释,新管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管径扩大了近一倍,还通过优化坡度设计提升排水流速。更关键的是,管网与调蓄池实现智能联动——当监测到管道流量接近饱和时,调蓄池自动开启进水模式,分流压力;当管道负荷下降,再将蓄水缓慢排出,形成"管网为主、调蓄为辅"的协同机制。

这种"蓄排结合"的设计,让城南片区雨水排放能力提升60%以上。在今年入梅后的首场强降雨中,改造后的区域未出现一处明显积水,新建管网的排水效率得到首次实战检验。

民生工程暖民心:海绵城市建设再提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终要落到'惠民'二字上。"荆门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是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解决了城南片区的内涝痛点,更通过绿化配套、景观提升,让防汛工程同时成为民生福祉工程。

据了解,调蓄池周边同步建设了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经植被过滤后再进入调蓄设施,既提升了水质,又美化了环境。"现在不仅不积水了,路边还多了小游园,晨练散步都有了好去处。"市民张阿姨的话,道出了项目带来的生活变化。

随着城南防洪调蓄系统的投用,荆门海绵城市建设又迈出关键一步。未来,该市将继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口袋公园建设等工程,让"海绵胃"更高效、"主动脉"更畅通,让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时更有韧性,让市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持续提升。(廖亮  周宗国  孙俊杰  罗东东)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