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沙洋新农人:鸵鸟“驮”起希望 肉牛“转”出红火

——返乡创业潮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5-07-23 16:05 中国发展网 廖亮 李慧敏

摘要:近年来,一批年轻楚商带着理念与热情返乡,在养殖业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他们不仅让鸵鸟成为“致富鸟”、让肉牛跑出“加速度”,更带动乡亲们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生机,书写着“新农人”的创业传奇。

中国发展网讯 荆门沙洋县的田野间,正涌动着一股青春力量。近年来,一批年轻楚商带着理念与热情返乡,在养殖业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他们不仅让鸵鸟成为“致富鸟”、让肉牛跑出“加速度”,更带动乡亲们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生机,书写着“新农人”的创业传奇。

从服装厂到鸵鸟场:一根羽毛掀起的创业潮

清晨的沙洋县追风家禽养殖场,贾亮拎着饲料桶穿梭在鸵鸟群中,灰黑色的大家伙们温顺地围拢过来。谁能想到,这位被鸵鸟“包围”的80后,七年前还是广州服装厂的设备维修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贾亮接触到鸵鸟养殖,“鸵鸟毛能做高档服饰、奢侈品,鸵鸟皮是制作皮包、皮鞋的好材料,浑身都是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买回8只鸵鸟,首年收益便超出预期。2019年,他揣着全部积蓄返乡,在沙洋这片热土上扎下根来。

靠着多年摸索出的科学养殖技术,加上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养殖场规模逐年扩大。如今,这里的鸵鸟产品已远销湖南、江西、广州等地,更吸引了周边200余户村民加入养殖队伍。“跟着贾老板养鸵鸟,不用外出打工,一年能多挣好几万。”村民艾昌林正盘算着引进八九只种鸟,把自家的养殖规模再扩大些。

从传统合作社到产业链:一头肉牛跑出的“沙洋速度”

30岁的张辉则在肉牛养殖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大学毕业后,他接过父辈的龙家山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却发现传统模式下“技术跟不上、品种效益低”。为此,他专程奔赴宁夏取经,带回先进繁育技术,将牛群品种更新为西门塔尔和江汉水牛,还彻底改变了合作社的运营模式。

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品种升级后,销路和资金成了新难题。当地政府得知后,主动牵线银行解决贷款,又帮忙建起沙洋首家活牛交易市场。如今,合作社的名声越传越远,荆州、宜昌的客商慕名而来,40多名员工忙碌在养殖、交易一线,500多个固定客商遍布全国,年销售活牛达9万多头。

“下一步要建自动化流水线,延伸牛肉深加工产业链,还要搭上电商快车。”站在规划图前,张辉眼里满是憧憬,“不仅要卖活牛,还要让沙洋的牛肉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政策护航+服务暖心:创业沃土育出“雁阵效应”

新农人的成功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沙洋县新增返乡创业423人,带动就业93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1亿元,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当地为返乡者铺就的“黄金跑道”。

“我们多渠道宣传创业政策,开展免费培训,从场地选址到技术指导全程跟进。”沙洋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李聃介绍,当地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为返乡群体提供政策扶持、创业指导和能力培训,让创业者少走弯路。

从贾亮的鸵鸟场到张辉的肉牛合作社,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沙洋的新农人们正以“头雁”姿态,带动更多乡亲加入产业链。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鸵”起的是致富希望,“牛”转的是红火日子,返乡创业潮正化作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让沙洋的乡村图景越绘越鲜亮。(廖亮  李慧敏)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