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90后夫妻村医:把青春扎根在阡陌乡间的健康沃土上

2025-07-28 16:41 中国发展网 廖亮 张文 刘晓琴

摘要:六年时光,他们的足迹印在团林铺镇的每条田埂上,药箱里的听诊器听惯了乡音,血压计记下了千张笑脸。这对90后夫妻村医,用青春证明:最动人的坚守,是把论文写在乡村的土地上,把初心留在村民的心坎里。

中国发展网讯 清晨五点半,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的乡间小路还浸在薄雾里,李元吉已经发动了摩托车。10公里的路程,他要赶在六点前打开白鹤村卫生室的门锁——那里有等着测血压的老人,有需要配药的慢性病患者,更有1136名村民的健康档案在等着他梳理。而在不远处的罗咀村片区,妻子罗晓丽正对着智能诊疗设备调试系统,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映照着这位90后村医眼中的专注。

从医学院的象牙塔到乡间地头的诊室,这对年轻夫妻用六年时光,在荆门的泥土里写下了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一场双向奔赴的选择

"我妈当了一辈子村医,她的药箱里装着全村人的信任。"李元吉的语气里藏着对母亲的敬意。2015年,他加入乡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时,从未想过这份选择会串联起两个人的人生。在十堰医药卫生学校的课堂上,他遇见了来自荆州的罗晓丽,两个怀揣着医者梦的年轻人,在解剖图和听诊器的陪伴下渐生情愫。

毕业时的抉择曾让罗晓丽辗转难眠。"城市的医院条件好,但元吉说,村里更需要年轻人。"她笑着回忆,第一次跟着条件吉回团林铺镇时,看到的是蜿蜒的土路和低矮的农房,"心里确实打鼓"。但当她看到村民们握着李元吉母亲的手说"您可得多待几年"时,那份被需要的重量,悄悄改变了她的想法。

2019年9月,李元吉走进白鹤村卫生室,罗晓丽则来到七岭中心卫生室罗咀村片区。两张崭新的办公桌,两个沉甸甸的出诊箱,成了他们扎根乡村的起点。

80平米里的医者日常

白鹤村卫生室的80平米空间,装着李元吉的"主战场"。慢性病管理台账被翻得卷了边,每一页都记着村民的用药反应、血压波动;墙上的健康宣教日历标满了红圈,那是农闲时给村民上课的日子。"李医生的电话比闹钟还准。"63岁的高血压患者陈可武说,有次他贪睡没去测血压,七点刚过,李元吉的电话就打来了,"小伙子比自家孩子还上心"。

在罗咀村,罗晓丽的"武器"越来越多。从最初听不懂方言时的手足无措,到现在能用当地方言说笑话哄患者,变化藏在无数个细节里。新冠疫情期间,她踩着积雪给独居老人送药,老人颤巍巍递来的半包饼干,成了她异乡生活里最暖的光。"现在村里的智能诊疗设备能连上级医院,远程会诊、慢病监测都方便多了。"她边说边调出一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曲线,"但机器再灵,也代替不了脚底板走出的交情。"

药箱里的传承与创新

"治病就像修房子,平时不补,塌了再修就晚了。"这是李元吉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管着村里1136人的健康档案,每月至少两次上门随访,把健康知识编成顺口溜讲给村民听。90多岁的中风患者张作金记得,是李元吉带着针灸包上门两个月,硬是让他从卧床不起到能自己走到卫生室复查。"李医生的针像有魔力,扎完浑身都松快。"老人竖起的大拇指,是对这位年轻村医最好的认可。

罗晓丽则在尝试新方法。她建了个村民健康微信群,每天发点养生小知识,谁家有急事在群里喊一声,她总能第一时间回应。"以前村医靠的是经验,现在得懂智能设备、学新政策。"她指着远程医疗屏幕说,上个月刚通过系统帮一位老人联系了市区专家,"守着村子不代表落后,我们也在跟着时代跑。"

如今,当同龄人在城市里追逐潮流时,李元吉和罗晓丽的浪漫,是傍晚交班后共骑一辆摩托车回家,车筐里装着没看完的病历;是出诊路上遇到的晚霞,不约而同掏出手机拍下发给对方;是看着村民们健健康康下地干活时,相视一笑的满足。

六年时光,他们的足迹印在团林铺镇的每条田埂上,药箱里的听诊器听惯了乡音,血压计记下了千张笑脸。这对90后夫妻村医,用青春证明:最动人的坚守,是把论文写在乡村的土地上,把初心留在村民的心坎里。(廖亮  张文  刘晓琴)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