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枣庄学院班引领多元协同:培养制药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2025-09-12 15:23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枣庄学院位于工匠鼻祖鲁班和科圣墨子故里,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工程化”的办学定位。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围绕山东省“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中“现代医药”和山东省十强产业“医养健康”千亿级集群需求,聚焦制药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厚植“精益求精的鲁班工匠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墨子创新精神”,探索“文化铸魂-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地融通”的多元协同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枣院模式”。

88

传承班墨文化,塑造“匠心+创新”育人特色

班墨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其蕴含的“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精神内核与制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学院坚持以“班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打造了“五位一体”的思政育人模式,融入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班墨文化”育人特色。实施班墨文化进培养方案、进大纲、进讲义、进课堂“四进”行动,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打造N个“班墨+”文化育人空间,建设班墨文化创客厅、工作室,实现教室、实验室、宿舍等育人场所全覆盖。

科教融汇,打造“研-教-创”一体化生态

学院积极推动四个融合,强化科教融汇。一是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资源融合,开设医药与健康、石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制药智能化概论等特色课程10余门,打造“前沿化”课程体系;二是将教师科研项目与学生创新项目融合,构建“项目+团队”学习模式,培育“墨子创新科技小组”“鲁班卓越工匠小组”162个,学生全员参与创新项目;三是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培育“科教双优”教学团队,获评第二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青年教师创新团队2个;四是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融合,搭建国家林业草原石榴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及以上人才培养平台5个。

产教融合,校企“五共建”夯实能力底座

通过五个共建,深化产教融合。依托罗欣现代制药省级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平台、共建基地、共建师资,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企业需求和真实案例,建设《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20余门校企合作课程,制药工程专业先后获批山东省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山东省应用型专业群专业、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省级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生物医药急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双师型师资占比超70%。

校地融通,构建“产业-企业-职业”三对接机制

实施三个对接,深化校地融通。对接鲁南地区医药产业发展,布局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应用型专业,打造省级应用型专业群1个,实现人才培养与制药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对接鲁南地区罗欣药业、三九药业、鲁南制药等制药企业生产实际,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训、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企业达到50%以上,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精准度;对接职业发展需求,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胜任力,学生社会实践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胜任力的匹配度。毕业生就业于齐鲁制药、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广受用人单位好评;考取吉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名校研究生,年均考研率从45%提升至60%。5年来,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率100%,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5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全国生命科学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励144项,参与发表学术论文25篇,授权专利11项。学生高质量就业率达到80%以上,武书连2023年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中,学生入校质量等级为E,经过培养毕业质量等级达到C+。

下一步,学院将“班墨文化”思政育人与制药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枣院”鲜明特色的“四个融合、五个共建、三个对接”的多元协同制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育人模式局限,形成了“学科引领、专业保障、产业赋能”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平台、基地、师资,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教成果、项目、团队、平台融合,强化科教融汇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企业生产、职业发展,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素养培养的有机统一,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制药人才培养理念注入新内涵。

(王京龙,孙中贯,杜健,华莹,曹胜,王飞,程灿玲)

(图片由枣庄学院提供)

责任编辑:潘晓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