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成县:“红色引擎”驱动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摘要:作为甘肃成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宋坪乡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经济”,从因地制宜的资源盘活,到党建筑基的产业重塑,再到党员示范、驻村帮扶的多元赋能,在生机盎然的林下空间,持续深挖“绿色产业”价值,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的强劲引擎。
中国发展网讯 在甘肃成县宋坪乡连片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鲜红的党旗格外醒目,宋坪乡阳山村党支部书记李育平和致富带头人穿梭在猕猴桃种植基地,查看猕猴桃成熟情况和林下药材长势,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
如何将漫山“生态绿”转化为群众“致富金”?“红色引擎”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让群众增收致富路更宽?甘肃成县宋坪乡党委始终在探索“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服务提质”的发展路径,通过多方调研和实践,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林下经济“生金路”,于翠色间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版图。
图为当地群众清理淫羊藿丛杂草 宋海涛 摄
“我们阳山村发展猕猴桃产业,主要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统一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鼓励能人大户先种多种,带动30多户群众种植猕猴桃140多亩,进一步筑牢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同时,通过内培外引优化猕猴桃品质,目前已种植徐香、翠香等四个品种的猕猴桃。”宋坪乡阳山村党支部书记李育平介绍说。
在选好优质品种,开展规模化种植的同时,宋坪乡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不断进行探索。通过在猕猴桃林下套种中药材、魔芋等经济作物,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融合模式,采用村域联合发展模式,打造生态种植+旅游观光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图为驻村帮扶干部直播宣传猕猴桃鲜果 宋海涛 摄
“我们合作社率先搞林下套种魔芋和淫羊藿的示范种植,现在带动20多户乡亲们跟着干,今年猕猴桃产量每亩在2000斤左右,加上套种的魔芋和淫羊藿,亩产收益能达到1万元以上。”望着即将成熟的猕猴桃,宋坪乡李家梁村党支部书记王辉高兴地算起账来。据他介绍,目前全村除种植了300多亩猕猴桃和淫羊藿之外,还发展种植了魔芋、天麻、桔梗、猪茯苓、柴胡等多种林下经济作物,群众真正共享到了林下经济发展的红利。
“我们家种植了4亩猕猴桃,今年已全部挂果,预计可采收鲜果6000多斤,栽植的11亩淫羊藿,明年也就可以大面积采收了。”丰收在望,李家梁村的李新刚、庆连连两口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了拓宽猕猴桃的销路,让群众的收入更有保障,宋坪乡积极发动干部职工、驻村帮扶队、电商达人行动起来帮助村民找销路,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视频号进行宣传推广,让猕猴桃的销售链变得多样起来,也让更多人品尝到了这份来自大山深处的甜蜜。
“今年的猕猴桃要比往年好,产量也高,为了让群众增产又增收,我们提前谋划,开通抖音团购,利用短视频和直播在线上积极宣传推介,目前已接到30多个订单,预定猕猴桃鲜果800余斤。”李家梁村驻村干部陈龙辉一边忙着给前来采摘体验的客户核销团购券,另一边积极联系县内各单位工会、商超、客商打通线下销售的路子。
作为甘肃成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宋坪乡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经济”,从因地制宜的资源盘活,到党建筑基的产业重塑,再到党员示范、驻村帮扶的多元赋能,在生机盎然的林下空间,持续深挖“绿色产业”价值,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的强劲引擎。(宋海涛)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