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一条通村道背后的地质灾害治理民生答卷
摘要:“地灾治理不是简单的‘修墙筑坝’,而是要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同频共振。”甘孜州委相关负责人说,海螺沟采用“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模式,既破解了地质灾害的“近忧”,又铺就了生态振兴的“远路”。
中国发展网讯 一条通村道,能承载多少民生期盼?是农户赶早市的生计通路,是孩童赴学堂的安全便道。
一处危坡,能牵动多少人的心弦?是上万群众的出行安危,是区域发展的物资命脉。
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的海螺沟景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山坡从“悬空沙化的危岩”到“绿油油长满草木”的变化里,也写在村民从“提心吊胆”到“出门安心”的脸上。随着“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海螺沟景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磨西台地地质遗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扎实推进,曾经威胁一方的“险路危坡”,如今已然成为守护民生的“安全屏障”、赋能发展的“活力动脉”。
近日,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四川记者站调研团队走进磨西镇,海螺沟景区管理委员会纪工委书记韩金燕早已在此等候。她指向对面山坡——海螺沟大道482-488号屋后滑坡点,话语间满是感慨:“以前走海螺沟大道,心里是慌的。”这片坡,曾是全村人的“心头大石”。每逢汛期,雨水冲刷下的石块便顺着坡面滚落,不仅直接威胁坡上大杉树村25户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对雅家埂河河道行洪安全构成严重隐患。
这处滑坡点的影响,不止大杉树村的范围。韩金燕介绍,该滑坡点紧邻磨岗岭村通往磨西台地的唯一通道,这条通道不仅串联着全村97户村民的日常出行与生计保障,更承担着磨西下游台地商户物资运输、海螺沟景区游客接驳的关键功能。“一旦发生溜塌,村民上学、就医会断档,磨西台地的餐饮住宿商户会面临食材断供,甚至可能影响海螺沟景区外围交通秩序。”一处坡的安全,实则牵动着整个片区生产生活的“神经末梢”。
这样的地质灾害隐患,在海螺沟并非个例。调研团队了解到,当地共排查出36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14处分布在环台地区域,且多数紧邻居民区、交通干线或景区通道。“有次暴雨过后,停车场南侧刚完工的治理点就被冲毁,石头直接滚到路边,场面惊心动魄。”海螺沟冰川实业有限公司的刘鹏回忆道。这些隐患点如同“悬在头顶的大石”,让地灾治理成为刻不容缓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治理工作,既要守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底线”,又要打通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堵点”。这场与地质灾害的“硬仗”,从一开始就充满挑战。海螺沟山区地形陡峭,多数治理点位坡度超过80度,大型机械无法进场,施工人员只能靠人工挖孔、索道运输建材;汛期暴雨频发,有效施工窗口期极短,施工团队便实行“两班倒”制度,抢抓晴好天气争分夺秒;“7·25”“8·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部分已完工工程受损,队员们又冒雨开展植被补植、设施修复工作。“锚杆植入深度必须达到设计标准,挡墙砌筑高度误差不能超过一厘米。”中建八局项目负责人李技泽说,“这是守护老百姓的安全,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如今,这项总投资3.08亿元的“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海螺沟景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36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通过阶段性验收;同步推进的磨西台地地质遗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以8182万元投资完成7110亩受损区域修复,90个生态受损图斑重新焕发生机。夜幕下的磨西镇,曾经令人心悸的石头滚落河道的“哐当”声,早已销声匿迹。
“地灾治理不是简单的‘修墙筑坝’,而是要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同频共振。”甘孜州委相关负责人说,海螺沟采用“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模式,既破解了地质灾害的“近忧”,又铺就了生态振兴的“远路”。稳固的边坡为生态恢复提供了基础,繁茂的植被又进一步增强了边坡稳定性,形成“安全促生态、生态固安全”的良性循环。
通村道的变迁,正是这场治理实践的生动缩影。这条路连通的,不仅是村庄与集镇的空间距离,更是民生福祉与发展希望的情感联结;这处坡守护的,不仅是一方土地的平安稳定,更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气。磨西镇的地灾治理实践,用实干与担当书写了一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民生答卷。(李凌晨、游玲、高寒)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