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难报” 到 “脸一刷”:湖南嘉禾村医李艳红见证医保暖乡村
摘要:李艳红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她会一直当好村民的 “医保管家”,用自己的坚守守护大家的健康,让医保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乡村百姓。
中国发展网讯 邓和明 李鼎军 记者邢成敏报道 清晨七点的湖南省嘉禾县行廊镇园区村,薄雾尚未散尽,村卫生室的灯光已率先点亮乡村的黎明。村医李艳红熟练地穿上白大褂,指尖抚过桌上的台账本 —— 这本略显厚重的本子里,清晰记录着全村 1793 名参保村民的健康档案,旁边的村级医保报销公示栏上,刚更新的 23 条昨日门诊报账记录格外醒目。“这样的场景,放在两年前根本不敢想。” 李艳红指尖摩挲着纸页,想起了医保门诊改革前的日子。
改革前:诊室冷清,村民看病 “望而却步”
2023 年以前,李艳红的村卫生室常常陷入 “门可罗雀” 的境地。“不是村民没病,是真的不敢来。” 提及过往,李艳红的语气里满是无奈。彼时,园区村卫生室未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村民哪怕只是看个普通感冒,药费也得全额自付;若是高血压、糖尿病这类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发作,大家宁愿多花路费、多耗时间往乡镇卫生院跑,也不愿在 “报不了账” 的村卫生室就诊。
这样的困境,在村民身上留下了不少令人心疼的印记。李艳红至今记得,有一次她在村口碰到村民李金祥蹲在路边叹气,细问之下才知道,老人的降压药即将告罄,可儿女在外打工寄回的钱仅够维持基本生活,他实在舍不得花钱买药。“那时候我手里攥着听诊器,却觉得帮不上任何忙,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更让李艳红揪心的,是高血压患者李平高的遭遇。由于李平高常用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未纳入基本药物目录,村卫生室无法配备这款药,老人只能托家属从外地买药邮寄。不仅药价更高,还时常因为物流问题断档。每次上门随访,李艳红都要在李平高家门口徘徊许久,“既怕他问起药的事,更怕看到他期待又失望的眼神”。
改革中:政策落地,乡村诊室 “焕发生机”
2023 年,医保门诊按人头付费改革的春风,终于吹进了园区村。政策落地的第一时间,村卫生室就被全覆盖纳入医保定点,县医保局还专程送来刷脸结算设备。自此,李艳红的诊室彻底 “活” 了过来 —— 每天的医保门诊报销人次,从之前的个位数飙升至 20 多人,村民们看病的热情和信心,也一点点回来了。
“现在的日子真好啊,李医生!我这高血压药不仅在村里就能买到,医保还能报销不少,价格比以前便宜了一半还多。” 如今,李金祥老人每次来拿药,都会拉着李艳红念叨几句,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而最让李艳红难忘的,是去年 10 月的那天 —— 她在重点保障特定清单目录里,意外看到了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的名字,当即就列好计划采购。药品刚送到卫生室,她就激动地拨通李平高的电话,可连续打了四次都没人接。“我怕他不信,干脆拿着药直接送上门。” 当李平高从她手里接过药,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时,李艳红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刷脸结算的便利,更解决了村里老人、小孩就医的 “老大难” 问题。“买了居民医保,看病时照一下脸就能报账,太方便了!” 村民雷小生第一次体验刷脸报销时,对着设备连连称赞。考虑到部分村民没有智能手机,政策还贴心设置了 “医保亲情账户”—— 家人只需绑定账户,就能代为完成刷脸支付。“以后再也不用为父亲看病忘带社保卡、身份证发愁了,还能随时查费用明细。” 村民李玉红帮母亲刷脸结算后,特意跟李艳红道谢,话语里满是感激。
改革后:保障升级,百姓心里 “踏实安稳”
随着医保改革的持续推进,基层药品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村民们的 “就医安全感” 越来越足。2023 年,嘉禾县将 “两病”(高血压、糖尿病)用药、感冒发烧常用药等 25 个品种 89 个品规纳入特定清单;到 2025 年,特定清单进一步扩大至 46 个品种,且所有药品均为医保目录甲类药、国家基本药品和集采药品,“两病” 门诊平均报销比例也从 58.06% 大幅提高到 82.45%。
91 岁的胡四良患高血压十多年,以前因为村卫生室不能报销,儿子每次去药店买药都要花不少钱。老人心疼儿女,常常偷偷减药、断药。如今,降压药能全额报销,李艳红每次上门随访,都会把药一起送到老人家里。“女崽啊,你比我的亲孙女还亲!” 每次送药离开,胡四良都会紧紧拉着李艳红的手舍不得松开,眼眶里满是感动。
政策的温度,还让更多村民主动加入医保 “大家庭”。村民李水足患帕金森病六年,以前一直靠女儿从外地买药。2023 年,李艳红上门宣讲医保政策时,特意告诉她:“现在村卫生室就有你需要的药,还能报销。”“她家之前好几年没买医保,就是觉得买了也用不上。” 李艳红说,今年年初,李水足的儿子主动带着全家来缴纳 2025 年居民医保,“他说现在在村里就能看病报销,这医保买得值!”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乡间小路上。李艳红整理好当天的报销台账,拎着药袋准备去给胡四良老人送药。看着远处炊烟袅袅,听着村里传来的欢声笑语,她的心里满是踏实。“门诊按人头付费改革,不仅改出了基层医疗的活力,更暖了百姓的心。” 李艳红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她会一直当好村民的 “医保管家”,用自己的坚守守护大家的健康,让医保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乡村百姓。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