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绿色发展 ————红安以思想破冰引领林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植松植柏无山不绿,栽杨栽柳有岭皆春。今天的红安已是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英雄红安人民,正在愉悦的享受着国土绿化带来的生态成果。这一片片绿色展示着红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发展网讯 7月12日,笔者在红安县林业局了解到,该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98 %,县级以上通道绿化率达到100 %,乡村公路绿化率达到95%,乡村绿化率达到42%,城镇绿化率达到38 %。这是该县以思想破冰引领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举措。
突出一个“高”,不断提升国土绿化水平
高投入推进。该县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列支财政资金、整合部门资金、积极争取资金,千方百计保障国土绿化资金投入。近三年以来,全县共捆绑资金3亿多元扶持绿化工作,投入资金量大,占比高。2020年在疫情防控资金压力较大情况下,我县还投入绿化资金达9600多万元,其中,通道绿化资金2800万元、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投入资金3600万元、美丽城镇乡村绿化建设资金3200万元。为支持我县老君眉茶产业发展,县政府将老君茶作为疫后重建重点扶持产业,安排专项国债资金2000万元。
高质量栽植。利用国有林场的营造林技术优势,抽调 多名林场技术工人,组成 支造林专业队,负责全县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实施。把好影响造林栽植质量的“五关”(设计关、整地关、良种关、栽植关、验收关),做到栽一棵、活一棵。确保国土绿化工程高质量完成。在造林工作中,做到严把种苗关。基地造林苗木全部由林业局进行统一管理调配,落实专人专班并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确保良种使用率达到100%,一二类苗上山率达到100%。群众身边增绿全部采用大规格优质苗木,栽植直径8 cm以上法桐、银杏、桂花、茶花等绿化大苗就达22万株。
高科技支撑。充分发挥林业科研院所的优势,注重科技先导作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下乡,加快林业产业升级。老君眉茶场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多年,已成为华中农业大学产、学、研实训基地;与中国林科院建立院县林业科研合作机制,签订了五项森林经营培育科研合作项目,项目实施进展良好。红安枫香种质资源评价及发掘利用研究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红安县国有紫云寨林场鹅掌楸培育基地顺利通过了专家组评审,被确定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加大林业技术培训力度,定期举行林业适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林业技术骨干500多人次。
突出一个“新”,不断营造国土绿化良好氛围
创新推动机制。把国土绿化纳入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层层压实责任,层层抓落实。建立工作机制,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乡镇部门、到村组和个人,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有压力。同时,全面实行“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责任化、履责考核序位化”管理,确保国土绿化有力有效。将全县分为东、南、西、北四个片区,相应成立由四名副县级领导带队的四个检查督办专班,对全县国土绿化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督办,将检查情况列入年终综合实绩考核重要内容,严格兑现奖惩。定期组织拉练检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表扬先进,鞭策落后。
创新投入机制。做好国土绿化工作,投入是关键。在工作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群众参与的方针,把政府的引导力、市场的决定力、群众的创造力凝聚在一起。一是发挥政府投入的 “引导”作用。出台国土绿化奖补政策,对利用荒山、荒滩、抛荒地等进行造林绿化的,根据不同造林类型给予一定的奖补。对属于公共绿化用地的,由政府统一进行土地流转,每年土地租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二是发挥市场投入的“决定”作用。树立“造林绿化也要招商引资”的理念,按照“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的要求,鼓励林业企业、林业种植大户投资兴建林业基地。目前,全县共有12 家林业企业、886个林业专业合作社、328余户种植大户投资林业建设,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已成为该县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三是发挥群众的创造力。认真落实“多栽多补、少栽少补、不栽不补”的奖补政策,鼓励农民切实搞好“门前四包”,充分利用“四旁”地进行造林绿化。
创新管护机制。建立造管一体的管护机制。加强新造林管理。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不造无主林,确保造一片、成一片。严格划定全县林地、森林、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真正把红线落实到山头地块,把保护责任落实到户头、人头。(一是真重视。全县上下都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亲自部署安排,成立了3个指挥部,均由常委带队,定标准、定时间节点,以有效的举措,确保新造林地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二是硬投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红安县城乡绿化管护方案》,除了对城乡绿化的总体目标、管护范围、管护内容、管护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外,强化了资金保障,每年从县财政列支1798.2万元用于城乡绿化管护费用,确保城区镇区、工业园区、通道和乡村绿化美化取得实效。三是动实招。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全面提升全县城乡面貌,提升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幸福感”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快工作节奏,全县上下一心,以决战决胜、志在必得的姿态,大打了一场国土绿化美化提档升级攻坚战。
突出一个“实”,不断提升国土绿化成效
该县确立以通道绿化、乡村绿化、城镇绿化、退化林修复等国土绿化工程为重点,一体推进省级森林城市创建。
做实通道绿化。红安县范围内共有县级以上公路310 公里、乡级公路663公里,村级公路1227。在县级以上公路两侧各营造3—5 米宽的绿化带,每侧栽植绿化树木2 排;在乡村公路两侧均栽植绿化大苗。按照“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和“宽通道、大绿量”的要求建设公路绿化景观长廊。近三年来,县政府共投资600万元,在各乡镇镇区栽植了樟树、桂花、银杏等绿化大苗12万棵,真正做到“绿随路建、路通绿连”。
做实乡村绿化。该县共有406个村(社区)。在乡村绿化中,紧紧围绕在群众身边增绿的目标,广泛发动全县农民参与乡村绿化的积极性,近三年来全县共完成造林绿化9.26万亩。其中绿满荆楚造林绿化面积7.59万亩,精准灭荒1.67万亩,基本实现了应绿尽绿。投资1600万元,栽植樟树、桂花、红叶石楠等高规格绿化大苗88.5万棵,完成乡村绿化面积2.95万亩,建设省级绿色示范乡村96个,国家森林乡村5个。年均完成四旁及义务植树260万株,乡村绿化率达到42%。
做实城镇绿化。建成以森林乔木为主体,城市道路、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庭院各类绿地相互交融;乔、灌、花、草搭配有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近三年来,县政府共投资600万元,在各乡镇镇区栽植了樟树、桂花、银杏等绿化大苗12万棵,植草坪8万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到38 %,真正把乡镇镇区建设成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绿色发展、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城镇。
做实退化林生态修复。全县共有低产低效退化林60余万亩,是国土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作中,按照建“花果山”和“钱袋子”的总要求,统筹林业三大效益,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确保按时高标准完成修复任务。2020年退化林修复改造实施以来,共完成修复改造任务3.5万亩,平茬复壮灌木林6.8万亩,在技术标准、修复模式、管理制度、政策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出更新修复、冠下造林、伐根嫁接、平茬复壮、补造修复等修复模式,建立了合同制、报账制、公示制、技术负责制等管理机制,提高了修复成效。
突出一个“融”,不断增强国土绿化影响力
与林业产业发展相融合。按照绿美结合、绿富结合的要求,选择适宜本地发展的经济林品种,大力推动以两茶为主的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森林旅游、林下种养和种苗花卉产业,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品牌响的林业龙头企业,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把生态建设转变为产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三年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发展林特产业,打造林业品牌。一是产业基地持续扩张。近年来,共新建林特基地面积14.85万亩,全县林特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新建高山有机茶基地0.68万亩,油茶基地8.8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3.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2万亩,中药材基地0.66万亩。全县已形成高山有机茶、油茶、板栗、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森林旅游六大林业支柱产业,年实现林业产值22.5亿元,林业产值大幅提升,林业产业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二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有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家,数量位居全市前列。总投资6000多万元、占地50多亩的老君眉科技文化园前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步伐加快,森林旅游成为我县旅游新亮点。三是机制创新步伐加快。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全县经营面积过2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 116户,经营山林3.8万亩。完善经营模式。推广“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886个,对规范林业经营、促进林业发展取到了积极作用。四是绿色扶贫亮点纷呈。鼓励和支持林业部门所属经营性二级单位、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采取建产业基地、与贫困户“联姻”、 参加专业合作社、股份制、自主经营等模式建设产业基地,带领贫困户参加合作经营,实现增收脱贫。共建扶贫产业基地2.67万亩,带动2953户贫困户参与。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落实生态护林员1500名,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做到互促共进。
植松植柏无山不绿,栽杨栽柳有岭皆春。今天的红安已是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英雄红安人民,正在愉悦的享受着国土绿化带来的生态成果。这一片片绿色展示着红安更加美好的明天。(廖亮 毛红平 程凯)
责任编辑:唐雅丽